落袋为安和损失规避

从吴军的《硅谷来信》读到一则有趣的故事,分享与你。

诺奖经济学家卡尼曼做过这样的一组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选取一组受众,告诉他们有个村子里有600个人感染了瘟疫,且有两个治疗方案如下:

  • A方案可以救活200个人;
  • B方案有1/3的概率可以救活所有人。

并要求他们从两个方案做出抉择,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了A方案。

第二个实验是,选取另外一组受众,问题背景同上,但让受众选择的方案不同:

  • C方案会让400个人丧命;
  • D方案有1/3的概率可以救活所有人。

这时,大部分人选择了D方案。

卡尼曼还做了以上两个实验的变种,实验大概是这样的。

实验一,让受众进入一个房间,并给他/她50美元。在房间里,卡尼曼邀请受众做一个抛硬件的游戏,如果硬币朝上可以拿着50美元离开,否则得把50美元留下。当然,受众可以拒绝玩这个游戏,带着50美元离开。

结果不言而喻,几乎没有人选择玩这个游戏。

实验二,将给予的美元改为100美元,但在房间门口设置了一名保安。受众选择玩游戏的规则同上,赢了全额拿走,输了留下。但如果选择直接离开,保安则会从他们身上强制取走50美元。

这时,很多人就不干了,而是选择赌一把,看看能不能把100美元都拿走。

卡尼曼把上述两种心理称为落袋为安损失规避,它是由人性决定的,在很多场景下影响着我们。以散户炒股为例,假如他们等额买入两支股票,过不久其中一支涨了,而另一支跌了,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卖出涨价的落袋为安,而继续持有跌价的股票,心想着只要没卖出就不算真的跌。

卡尼曼认为:股价下跌,本身就是市场对其不看好,这时它上涨的概率,远没有另外一支上涨的股票继续上涨的概率高。因此,及时止损其实是反人性的,继续增持上涨的股票也是反人性的。

至于损失规避,则是本能的厌恶损失和风险。据心理学家所说,假如一个人意外得到100美元,然后又意外失去了这100美元,按理说他会回复到得到100美元前的心情,然而事实是多数人要比得到100美元前的心情要差得多。

这两种心理都是人性所决定的,但愿你在做重大决策时,能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尽可能避免它们对你造成的影响。

祝秋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