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序言有感
文/罗丽卿
在不同的时刻,读不同的人。
——题记
在一个早上的时光,煮好了饭,借着灯光,淡淡的书香弥漫。昨天我一直游荡在《哈扎拉尔的微笑》一书,内心对一些句子、一些文字有了认识。晚上的时候,我看见陈洪杰编辑分享的共读打卡活动。这是一个有着读书爱好的老师。我欣然加入了共读的活动。
初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正是源于“再创造”的一次领悟,因为早在多年前我是读过此书,但是,人是会遗忘的。我记不清楚多少内容,唯独记得起了“再创造”。我唯有在安安静静夜晚读了序言和第一章。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使我怦然心动。
跟随作者弗赖登塔尔走进序言,再次翻开,我的目光已经跳到了第二章《今日的数学》。带着一种震撼和惊讶,我继续翻回了序言。这是一段优美的表达,作者把序言比喻为序曲,表达了一种风格,也就是“教学法的颠倒”。作者很轻松把我们带到了一种对象感。他一方面把读者想象为了作者,如果你当时就已经有了现在的知识,你将是怎么样发现那些成果的;或者假设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指导时,他是应该怎么发现它的。这样的表达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其中。所以我更感觉到阅读这本书的真实和可贵。这样如诗歌的句子,亲切而且又亲近。一个和文字结缘的人,一个用文字表达自己生命领悟的人,无疑是高贵的。
作者朝着它的价值展开了叙述。有了序言就不用通读全书。瞧,一个关键词。我愿意看到,无论是对于评论家有用,或者是对于作者有用,“使他能像作曲家一样得到机会回顾一下自己的写作动机。”弗赖登塔尔无疑是怀着深深的敬畏。他一边想着评论家,一边没有忘记自己的动机。
的确,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一点。我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字里行间寻找着一丝丝光芒。什么时候能够让自己的表达如此轻松,并且毫不费力。
弗赖登塔尔在下一段中用了“不是……不是……不是”我想这主要是自己的动机有了一种回顾。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可能想探寻数学方法论,教材如何教,或者是教材系统的分析。结果,这些我们全不能获得。因为,我们带着我们的动机而来,却没有获得我们渴望的答案。或许,我们读到这里,我们会感到一丝丝失望。我们想要继续阅读的所有理由是什么?我想,是一种“自我挣脱”。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需要经历自我挣脱。这一次是对我们自身最好的表达。我多么迫切想知道,这本书究竟给我什么?
是的!作者又连续使用了:“很少……很少……很少”。
这一次,我的目光没有一跳而过。我是不断重读。
弗赖登塔尔是实际的,却也是积极的。因为,他以敏锐的触角洞察到了本质。他认为他排除心理学的文献,他排除了心理学中许多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东西,他自己追问,他试图寻找数学和心理学的桥梁,他是批判性的,他试图寻找一个一般性材料,还有多数是来自教科书、教学方案、实际课堂教学和个别儿童的观察,或者间接来自与教师的交谈与讨论。
我开始调整心态,把目光专注于默读,专注于静思,不求全部读懂,只求作者所提出的材料的可教性,更求内心的宁静与幸福。我爱上了阅读,我与“可学”和“可教”相遇,我不忙着一定要懂得,因为,我知道我反复在这里停留。听到:“当我回顾我自己的活动和我这本书时,我不敢说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很高的。”
弗赖登塔尔,他习惯于一针见血,习惯于坦诚表达自己的工作,不论是无法使用两种教法或者教材安排的比较,因为他的动机在于探寻回答教什么?为什么而教的问题。他以科学的态度,审慎的思维表达,他从自己和别人的课堂教学将严重,从教科书以及有建议的教关于教材和学习表现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样的科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无疑是可贵的。
弗赖登塔尔是诗意的,更是理性的。他自己用哲学的字眼,他回到了讨论的彻底性上来。他这样写道:“我不是第一个写这类书籍的人了。我学习前人的著作学习他们的思想,像本书这样的书籍,其科学性不是由它有了多少注脚来衡量,而是要看它对数学教育哲学这个首要问题讨论的彻底性如何。”
我要感谢陈洪杰编辑给予我们一起共读共写共成长的舞台,我不是在写稿子,我是在书写自己美丽的心灵思考。虽然,我还不是“最具思考力”,我期待更多的教师爱上阅读,爱上写作,拥有审慎的美好心情,正所谓“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这本书中我只是对自己原有的思想做了一番整理,问题不在于这里要用辩证而不是演绎的方式,也不在于局部材料的组织,而是在全局性的组织上,这是主要的难点” 。感谢阅读,邂逅全局,邂逅回顾,邂逅美好假期!
2020-01-30早上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