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效仿日本做垃圾分类有段时间了。尽管干湿的叫法太过玄妙,但看到许多大字不识的上海老大爷老大妈也能娴熟地分门别类起来,确是让人倍感安慰。
其实,垃圾分类早在非典期间的北京就开始了。北京先是把楼房里用了几十年的垃圾道封上了,在居民楼下摆上了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等各色垃圾桶。只是尽管居民们摸索着分类,但由于长期以来疏于指导和管理,更严重的是收垃圾的环卫工人把人们辛苦分好的垃圾又搅拌在一起,着实让人心累。索性这一政策至今仍旧不了了之。
上海人民就厉害了,不仅有着比北京朝阳大妈还要负责任的灵魂垃圾分拣员,还有着各式各样的垃圾分类积分和评比、奖惩制度。特别是在对待湿垃圾这一问题上,尤其重视。人们先是用垃圾袋把瓜皮鱼鳞五脏六腑拎出来,再翻个儿丢进是垃圾桶里,塑料袋则归入干垃圾。湿垃圾就这样赤身裸体地等候清运车抱走。
于是,湿垃圾的垃圾桶就成了泔水桶,湿垃圾的运输车就像是化粪池。由于湿垃圾往往过于湿润,装上车的垃圾就像是你啃得一颗烂桃,一口下去汁水顺着你的手腕子淌到胳膊肘。湿垃圾被压榨过后的精华,随着哐啷一声折进垃圾车的翻斗,便开始均匀地铺洒在清晨上海沿途的大街小巷。随着夏日骄阳的温暖,四散而去,为上班通勤的人们带来最沁人心脾的问候。
多嘴补上一句,日本基本上除了粗大笨重的垃圾和书本纸箱外,垃圾都是需要入袋或入箱封禁的,哪怕垃圾袋与内容物并非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