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现代教育导报》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话题。高小丰,一个曾让老师和家长很头痛的“问题学生”,在成都7中上初中时,由于忘带作业、迟到、上课说小话等问题,经常受到老师的责骂、罚站、请家长等处罚。高中时,厌学情绪达到顶点,只喜欢足球、摇滚,还学着打架子鼓,成绩一落千丈,成为班上倒数一二名。曾在英国工作过的父亲决定给孩子换一个教育环境试试。 在新环境里,高小丰发现“这里,老师和学生是朋友,对学生的每个创造性思维都加以鼓励。不仅教授英语,还教授国外的学习模式和课程。”高小丰努力学习,以行动证明了自己――除英语外,所有科目都是优。高小丰日前被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名校谢菲尔德大学航空航天专业“本硕连读”班录取。随着海外留学规模的扩大吗,高小丰这样的“特例”现在很多,是否就一定说明了我们教育的失败呢?
因材施教不是什么新东西,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而且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也是这样做的。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有一天问到了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了道理,就要马上行动吗?”孔子知道子路性格比较急躁,就对他说:“你有父母在呀,应该先去问问他们,怎么可以自己就随便拿主意呢?”回答冉有时却截然相反:“是呀,马上就去做!”因为冉有胆子小,遇到事情再三犹豫还是下不了决心,所以孔子就要鼓励他勇于行动。
到底是英国的教育好,还是中国的教育已经无可救药,从一个个例的确是难以比较的。但是,我认为适应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也都各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就要讲究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我国现行教育确实有许多问题,建构知识不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班级人数过多,教育教学无法针对学生个性开展;注重知识学习,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唯分数化,忽略了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较多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漠视成绩差的学生,导致后面的学生“破罐破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限制某些学生的活动和个性,是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我们这样一个六七十人甚至近百人的班级如果放任学生的自由,那么课堂是无法控制的,整个教学活动也难以有序进行。所以,最终只有“乖乖兔”式的学生才能适应我们的教育。现在,许多学校“阴盛阳衰”,就是因为好静勤奋温顺的女生符合教师好学生的“标准”,那些好动毛躁的男生只好靠边站了。不论是从“以人为本”出发,还是教育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来说,这些都是我们教育过程中应该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与我们相反的是,英美等发达国家对学生的评价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曾经担任10年哈佛大学校长,现在还是这所世界著名高校荣誉校长的陆登庭教授认为,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许多学生到了那边,就可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顺便再说一则旧闻:2002年的时候,英国的一些媒体披露,一向反对私立教育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一面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公立学校,一方面又从英国最著名的私立学校威斯特敏斯特学校请回家教老师为儿子尤恩补课,结果在英国掀起一场有关教育现状和教育政策的讨论。看来,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英国人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
不是让孩子适应教育,而是让教育适应孩子,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和反思中,创造越来越人性化的教育,因为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发表于《现代教育导报》2005年3月21日A2版,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