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阅读认知误区,诊断阅读障碍原因
先说一个残忍扎心的大脑骗局哦,你的大脑正在欺骗你自己,你却不知道。
大家要诚实地面对自己。揭露自己大脑的骗局,这是智慧开启的第一步。
有人在书上划满了金句,就感觉自己已经懂了。
有人收藏一篇干货文章,就感觉自己已经知道了。
有人买了一本厉害的书,就感觉自己已经看
了。
有人把读书笔记做得花花绿绿,就感觉自己已经理解了。
有人报名读书方法课,就感觉自己已经学会读书了。——这是一个骗局,一个赤裸裸的大脑骗局。
划线、收藏、买书、做笔记、报课,都不是真的学会了知识。只有经过深度加工、只有真的能讲出来,只有真的去行动,才算你的知识。
你的大脑误把“接触知识的动作”当作“掌握知识的成就”。释放了多巴胺,制造一种愉悦感与满足感。
你的大脑误把“接触知识的动作”当作“掌握知识的成就”。释放了多巴胺,制造一种愉悦感与满足感。
但其实,这根本就没有形成长时记忆。
你读书,是为了“虚假满足内心”?还是为了“真实拥有知识”?
如果是为了拥有知识,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继续上。如果是为了虚假满足内心,那么就可以离开了哈哈因为已经满足了报名的需要。
咱们这六节大课,是一个系统的读书方法课,我想给大家一个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所以,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是我特意安排的,层层递进。希望你可以按照咱们课程设计的内容认真听,不用心急。每次听完课,都要写作业哦。
我将会从全勤作业中,挑出几名最优秀的同学,奖励爱心小礼物哇!如果有任何关于读书的问题,等我把全部课程上完了,可以提出哦。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够全部听完并且理解、做到所讲内容,那么你现在心中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今天的课程很干,要时刻在线思考,不能离开哦,不然就接不上去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明明很认真地读完了一本书,合上书却说不出核心观点?
是不是划了满满重点,过了几天,却只能说出一两个金句?
持续读了很多书,生活却没有传说中的那种神奇改变?
有时候翻到稍微难一点的书,就感觉自己像读天书?
当你捧着一本书,心里冒出“哎呀,这书我真读不懂”的念头时,别急着把书合上或者责怪自己笨。静下来想想,这个“读不懂”,其实藏着三种不同的情况:
1. 真·读不懂
书里讲的东西,完全超出了你现在的认知圈子。就像让一个从没见过智能手机的人,突然去理解芯片是怎么造出来的,中间差着好几层墙壁。
2. 模模糊糊·好像懂
感觉字面意思能看明白,但深层的道理、前后的联系、作者的弦外之音,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影影绰绰看不真切。似懂非懂,最是挠心。
3. 其实能懂·但大脑想偷懒:
这本书是有深度、有点难啃,但只要你沉下心,花点力气,是能读进去、读明白的。可就在这时候,大脑这个“小机灵鬼”跳出来说:“哎呀,太难了,算了吧,读不懂!” 它其实是在给你找一个名正言顺放弃的借口,好让自己轻松点。这种情况,可能比前两种还常见,这是大脑想偷懒。
这是三种不懂
有同学可能说,是不是我太笨了,所以读不懂难的书。其实并不是,而是你的【知识物流链系统】,出现了问题。
我们今天,就从科学的角度,讲清楚一个中心点:知识物流链系统。
当你深层次理解这个系统,就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书读不懂,为什么有些新知识容易被忘,为什么有些知识又能牢牢被记住。
任何事情,只有深度地明白底层逻辑以及原因,并且对照着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准问题,我们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今天的课程,就只有一个目标,明白知识物流链系统,为我们接下来的所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讲这个系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理论。
约翰·斯威勒是一个认知心理学家,他提出过一个重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而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今天课程的内容。
接下来,现在我们来讲【知识物流链系统】的内容。
知识物流链系统保护三个运作模块,一是巨型存储仓库,二是负责运输车辆,三是一个中央控制系统。
想象一下,你的大脑中,有一个巨型的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个巨型的知识储存仓库,就是长时记忆。储存着我们下意识就能说出的知识点,比如乘法口诀,识字辨字等等。
长时记忆,就是我们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当中的知识与信息的永久仓库。理论上容量无上限,存储时间可以很长,从几分钟到终生。
那么,这个仓库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被一个小货车运送过来的。
为了更有画面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小货车是一辆红色的,发出嘟嘟嘟的声音。
这样,你的脑子里,就有了生动形象。
这辆红色的小货车,特点是容量非常小,每次仅能运送5箱货物。
这个红色小货车就是工作记忆,也即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就是负责处理新信息的,它会从海量信息当中,选择少部分进行加工。它的容量非常小,持续时间很短。货物,就是你刚刚接触到的新信息新知识。
划重点,工作记忆,也就是短时记忆
正常操作系统情况下,中央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小货车咔咔上路,承载货物,到达仓库卸载。
当你读书的时候,想要记住某些知识点,就让这辆红色小货车,带着知识点,运进知识储存仓库里。那么,短时记忆也就会变成长时记忆,知识就被你记牢了。
我把抽象的,化为了具体,可见可记
我们刚说,小货车的承载量是5箱货物,也就是5个新知识点。我们给这个5个货箱编码,分别是1号货箱、2号货箱……5号货箱。分别代表着第1个新知识,第2个新知识……第5个新知识。
数字只是一个为了具象而写的泛指,并不是真实的,每个人的容量都不太相同,但是共同点是小。
在正常的物流系统中,你开着小货车,就能把这5箱货物运送到仓库中。
但,如果发生一些意外,你没有及时存储。那么,当你遇到了第6个新知识,搬到了货车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6号货箱就会把前面其中一个货箱挤下去,丢在路中间。
这个被挤下来的货箱,就是被你遗忘了的知识点。
当你的货车越使劲装新的知识点,那么你之前以为自己“学到”的知识,都会被一一挤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你总是努力汲取新知识,却总是记不住。因为那些你读过的知识,并没有被及时运送到长时记忆的储存仓库当中。
我们总结下,核心含义是,我们的短时记忆空间十分有限,只能容纳很少的知识。只有把这些知识运送到长时记忆的仓库中,才能长期被记住。运送的过程,就是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当然,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是不太容易的,否则人人都成了过目不忘的神人。这是因为,红色货车嘟嘟哒哒运输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造成很多知识点的遗忘。
那么我们深入探讨下,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而造成这些困难的底层原因又是啥呢,我们来看:
我们刚才提到,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认知负荷,分别是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
常规来说,出现的所有困难,都在以下4种范围之内:内部认知负荷超标,外部认知负荷干扰,相关认知负荷枯竭、中央控制系统失调。
一、内部认知负荷超标
你读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大脑容量不够用了,CPU过度加载,正在发热,急速转动也不懂,很可能就是因为内在认知负荷超标。
内部认知负荷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便是知识本身的客观难度,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货物的重量体积。
如果内部认知负荷超标,就是你的小货车超载了。
小小身躯承载了不属于自己的重量,货太重太大,货车开不动,导致你的货物无法及时运到仓库中。理所当然,新知识就会被遗漏。
这个问题,可能是以下这些原因造成的。
1. 专业词汇太密集,内容出现过多的术语,导致你理解不了。2. 每段内容的观点太多且新颖,信息密度太大,没有喘息空间。3. 一些文学经典中,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隐喻,如果你无法理解,那么你读起书来,云里雾里。4. 人的大脑天然就喜欢具象化的东西,如果一本书里的抽象概念太多,就很难理解。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用仓库与货车来进行通俗易懂的比喻。如果我一直讲抽象理论,就会增加你的大脑理解难度。5. 如果内容本身的逻辑跳跃感太强或者节奏太快,你就无法顺滑地从上一段连接到下一段,脑子里常常涌出冒号,我是谁,我在哪儿,到底为啥又讲这个了。6. 阅读的文本内容过于复杂,增加了理解难度。
以上这些阅读困难,都属于内部认知负荷超标。
对照一下,你有没有遇见过这些问题呢?
好,我们先剖析问题,而后给出策略。我们继续听课哦
二、外部认知负荷干扰
外部认知负荷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信息与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也是小货车在运输路上遇见的各种阻碍与千难万险。
想象一下,你的红色拉风小货车正运送着各种炫酷的新知识,嘟嘟哒哒地奔跑在高速公路上,一路畅通,准备驶往存储仓库。你正得意着,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堆劫匪把你的小货车给截住了,货物也就没办法送到仓库。你的知识就无法转为长时记忆了。
如果你读书的时候,容易被外界环境的某个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反复重启,反复看同一页同一段甚至同一段话,那么可能是外部认知负荷。
比如,当你读书的时候,你的手机微信或者各种APP接连弹出一个个消息,你的好友给你发了一起吃大餐的邀约,你的脑子里想象着吃火锅串串烧烤的美味,差点流口水。淘宝给你发了一个物流运送消息,你想象着自己买的好玩意儿即将到手。这类消息,大大干扰到你的注意力,以至于你一次次重读一段话,怎么都进行不下去。
比如,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当你读书的时候,隔壁邻居家传来一阵阵电钻刺耳的声音,吱吱吱,钻的你脑仁疼,根本就无法思考究竟这一页是什么意思。
比如,如果你一边读书,一边吃饭,一边回复好友消息,又一边看着电视剧,那么在这种复杂的多线程处理过程中。书里的内容,你可能一点也记不住。比如,你一边读书,一边想着今天发生的糟心事,那就完了,脑子飞到外太空了。
总之,各种干扰你读书的外部因素,都是外部认知负荷干扰。
三、相关认知负荷枯竭
相关认知负荷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大脑主动加工知识。也就是,存储知识仓库的分拣系统效率。
当你跨越千难万险,终于把货物放进仓库中后,却不去找与之相配的分区与货架,而是胡乱堆砌在一起。这就是相关认知负荷枯竭。
你是不是一边读书,一边划金句,读完书,看着满屏的金句,就觉得心满意足,感觉自己收获很大,但其实根本没有深度理解那些自己画的句子?
你是不是给别人讲刚读完的这本书时,只能重复书里的句子,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重构?
你是不是看某段话的时候,点头如捣蒜,但运用的时候,却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如何知行合一?
你是不是读完一本书,根本理不清楚这本书的框架,只能说出碎片化的东西?
你是不是在读一本新的领域的书籍时,理解只有皮毛?
因为,你吸收知识,是鸡零狗碎的形式,根本没有一个知识系统。
为什么眼看着知识要入库了,却还是读不懂?我们这里提到一个新的关键词“前理解”。
让一个十岁的小朋友去读《资本论》,他能理解吗?大概率不能。
让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去读《资本论》,他就一定能懂吗?也不一定!
关键来了:
理解力这玩意儿,它不是像身高一样,到了年纪就自动噌噌往上长的。它是靠你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实实在在地“读”出来的。
哪怕你活到五十岁、七十岁,如果平时读的书少,或者读的都是轻松简单的,没有足够的积累和“硬骨头”的阅读经验,遇到真正有深度、有思想的书,还是会觉得像天书一样,撑不起那份理解。
读者和书之间,天生就隔着一条河。
有人站在河这边,两手空空,看着对岸的书本,河水又深又急,心里直发怵,自然就过不去,只能干着急。
有人呢,早就吭哧吭哧、一砖一瓦地在对岸和自己之间,搭起了一座结实又宽敞的桥。他们当然能轻轻松松、稳稳当当地走过去,把书里的精华取回来。
你看着别人走过去那么轻松,心里羡慕得不行。但你没看见的是,人家在背后花了多少力气——一块块知识的石头搬过来,一次次思考的木料架上去,日积月累,才终于建成了这座桥。不付出努力去搭建这座理解之桥,怎么能到达知识的彼岸呢?你和那些暂时读不懂的书,就只能隔河相望,干瞪眼。
这座关键的理解之桥,我们叫它“前理解”。它就是连接你和一本书的通道。
你的生活经历、以前学过的知识、特别是大量相关领域的阅读积累,这些都构成了你的“前理解”。
有了足够的“前理解”,再读同类型的书,就容易多了。
前理解,本质上是读者在阅读前,已有了相关核心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储备,直接影响认知负荷中的相关负荷部分。
当新知识无法与仓库的货架建立联结,就是前理解缺失。
前理解,也可以是长时记忆仓库里的已有的相关货架。
比如,你的知识仓库中有很多货架,文学货架、生物学货架等等,但当你阅读一本关于区块链书籍的时候,却找不到相关货架。你的新知识自然无法有序挂靠,大脑就不太能记住新知识。
也就是说,大脑偏爱记住那些 能和 已有知识有联系 的新知识。
想想看:学经济的同学读经济学著作,是不是感觉亲切很多?中文系的同学读文学经典,是不是也相对轻松?
这正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相当深厚的“前理解”积累,桥搭得比较结实了。
所以啊,如果我们读某类书觉得磕磕绊绊、特别费劲,千万别急着否定自己“笨”,或者轻易断定那本书“没用”、“不好”。很可能,只是因为你在这个领域,搭桥用的“前理解”材料还不够多、不够扎实罢了。缺啥补啥,这才是正解。
我以前也犯过糊涂。仗着自己喜欢文学,就一头扎在小说、诗歌、散文的舒适圈里,觉得读这些轻松又享受。国外的经典、国内的佳作,都爱看。但时间一长,就发现不对了——这其实是一种“趋易避难”的心理在作祟。只读自己喜欢的、轻松的,就像蹲在一口小井里,看着头顶那片熟悉的天空,以为自己看到了全世界,其实把自己限制得死死的,眼界和思维都打不开。
后来我就开始问自己几个扎心的问题:
我不喜欢看的书,它就一定是不好的书吗?我不太懂的那些知识,它们就真的没用吗?我搞不明白的事情,它们就真的不重要吗?
答案当然都是:不一定!所以,自此,我就广泛阅读各个领域的书籍。而你也可以开始这样做,一旦如此,你的大脑内部各个知识货架系统都相当齐备,接受任何新知识,都能找到匹配的货架,当然学习新知识,要比别人快得多。
我们大家都可以从这里开始,探索自己的未知阅读领域。
四、中央控制系统失调
复习一下,还记得吗?
知识物流链系统构成=巨型存储仓库+负责运输车辆+中央控制系统。
刚才讲了知识运输本身遇见的困难,现在我们讲讲中央控制系统失调的问题。这恰恰是很多人最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整个过程中,负责中央控制系统是元认知。
元认知是什么?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比知道自己没有读懂,更恐怖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读懂,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策略。
这便是中控系统失灵,元认知没有负责到位。
你要测试一下,你的中控系统到位吗?
在这个中控系统里,元认知需要控制三个阶段。
1.计划阶段
读书前需要确定你的目标,对不同的书目,制定出不同的阅读计划。
2.阅读过程阶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实时对发生的各种障碍,做出有效的调整策略。
3.读后评估阶段
在读书之后,需要对你的目标达成效果,进行一个测评。
在整个过程当中,元认知就像开了天眼的神一般,在半空中,看着你读书,能够随时随地觉知你读书的状态与困难,并及时解决。
如果元认知不在场,那么你很可能就意识不到遇到的障碍,或者说遇到问题就投降放弃。
而以上三种问题、内部认知负荷超载,外部认知负荷干扰、相关认知负荷枯竭,也能被元认知敏锐地觉察到并想出对应的策略。
这就是一个外挂系统。但是很多人读书多年,却没有意识到中控系统的存在,而只是闷头苦读。这便是你与别人读书的差距。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读一本书,就能收获很多知识量。而有人读很多书,却两手空空。
中控系统正常运转,元认知在场,才是主动有效阅读。
中控系统错误失调,元认知离场,便是被动无效阅读。
多少人,被动阅读多年,都没有觉察到。
什么是被动型阅读?
不对书本知识进行一系列思考加工,只是麻木地顺着一句句、一段段、一页页的文字去机械阅读。
没有理解性的深度加工,没有主动去理解句子结构、上下文含义、核心观点等等。
没有组织性的深度加工,没有对各个段落进行梳理、提炼、归类等等。
没有联系性的深度加工,比如没有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进行链接。
没有批判性的深度加工,比如没有质疑内容的可靠性与作者的立场等等。
没有深度复述的加工,只是机械地进行表面文字阅读与复述。
这种流于表面的学习,对知识的加工思考程度不够深入,就是胡乱把知识放在一堆,自然很容易被遗忘。
为什么我们读小学课本很简单,其实是因为我们拥有很丰富的前理解。这么多年的阅读经历
为什么我们读区块链很难,因为没有前理解
这个关系很大
被动阅读放弃了构建的过程,没有构建知识与你之间的关系,那么知识与你,自然就没关系了。
以上这四大点的原因,都会导致你的小货车上的货物,无法及时有效地被运送到存储仓库妥善保管起来。短时记忆无法变为长时记忆,很多知识都无法被真正记住。
你就总是觉得好像读过,好像又没有读过。好像有印象,好像又没有印象。
至此,如果你能认真学到这里,就已经明白了读书读不懂的四大基本底层逻辑:内部认知负荷超标,外部认知负荷干扰,相关认知负荷枯竭,中控系统失调。
明白这些,有啥好处呢?自知者明。等你再读书的时候,就能够对应上面的知识点,进行自查,知道自己的原因,才能够有改进的空间。
你已经彻底清晰地明白了读书读不懂读不透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