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三问,正确定义“好课堂”的标准
——观摩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有感
原创 李静 星级教师 2017-11-23
听课、评课是一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见识过不少“优质课”“观摩课”,虽然也自认为自己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然而当今年11月份我观摩了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并听取了专家评委的专业点评后,我发现自己对课堂的鉴赏角度和专家对课堂的评价角度是有一定差距的。
那么听课究竟从哪些角度听,又应该如何评呢?跟大家分享一位专家的几点建议——听课三问。
一问:
我们的学生是显而易见的提高,还是原地踏步?
我们都知道,师生走进课堂,是共同完成学生学的任务的。这点宗旨不能变,所以,学生的提高是我们最期待的。教学的一切内容都要立足学生的需求,时时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关照自己的教学。另外,把学生的原初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立足点,这样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学生显而易见的提高是什么呢?可以是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识,可以是学习了一些技能方法,可以是学习态度习惯有了点改变,可以是能够在某些方法指导下学以致用。
比如朗读,第一遍读和最后一遍读学生表现出来的水平提高了吗?学生会把不同的情感体现在朗读中了吗?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与众不同了吗?
再比如合作探究学习法,合作探究要跟伙伴讨论——争执——纠偏——确认,这才是完整的合作探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分配并完善各自承担的任务了吗?等等等等。如果我们的学生上了一堂课,仅仅是知道他们预习时候就知道的东西,说出他们课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或文段,那就谈不上提高。
二问:
我们的教学是内容与文本语言个性化解读的结合,还是只注重内容解析?
一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很多,但是我们的老师习惯性的只是去关注内容,而对文本采用的有效的文体和文体的个性语言的魅力鲜少投入关注。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教学错误就是只把教材内容当成学习的重点而忽略了内容的呈现形式。这样的课堂上,课文“里”说了什么,老师讲得详而又详,可是“怎么说?”“说的怎么样?”则容易被忽略。这样的问题课堂可以判断出教师缺乏文体意识。
比如《纪念白求恩》这一课,作课教师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列表格把“白求恩”和“一些人”从“对人民”“对工作”“对技术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现场《纪念白求恩》这节课所得分数并不低,但是为大家做点评专家评委却指出这节课老师没有关注文体。评委给出的建议是:应该关注文体特点,不是为了讨论有哪些对比,而是探讨议论文中对比的作用。
评委老师说:“老师费了很大功夫让学生讨论有哪些对比,其实,恰恰该讨论这个时候议论文中的对比有什么用途。对此老师只说了一句‘突出’,有‘对比’能‘突出’不错,那么这些‘对比’又‘突出’了什么呢?应该是‘突出了肯定与褒扬,突出了否定与批评,隐含着希望与号召’,对论点起了强有力的支撑!”
再如《狼》这一课,争议最大。当天上午共讲了四节课,《狼》是第二位选手讲的,刚讲完听课教师就报以热烈的掌声。中午听课结束,走在路上,还听到老师们互相询问:“你认为哪节课讲得好?”“我认为《狼》这一课讲的最好!”可是,下午比赛之前,公布分数,《狼》的分数并不高。听课教师一片唏嘘,认为不公平,评委怎么给分的?后来在专家的点评中我们才明白原因。
《狼》这一课的亮点是教学设计比较新颖;朗读指导很充分,老师的朗读很出彩,她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了;教师的表现力强,素质高;学生活动也很充分。
那么,为什么评委给的分数并不高呢?评委给的建议仍然是没有关注文体。
评委指出:这是一篇文言小说,老师设计了概括内容的要求“从屠户的角度概括小说情节,再从狼的角度概括小说情节”——很好!但是指向不明确。这个环节指向应该是关注矛盾的双方,也就是突出小说里的矛盾。
《狼》这节课中还有一个让学生表演补充狼的内心独白的环节,讲真我也非常喜欢这个设计——五组学生展示,同桌合作两狼的对话,惟妙惟肖,特别精彩。但是,评委再次点出此处教学设计指向不明确。评委老师说,学生补充得那么详细,那么生动,可是难道蒲松龄是想不到吗?想得到为啥不写呢?这就马上可以扣住文体特点,指向“文言文的简约和留白”——恰是因为蒲大腕描写得形象,描写得简约,你才有可能在个人的想象中进行二次创作的阅读,让它丰富起来。
——以上两节比较优秀的课,都没有关注到文体。可见我们老师的文体意识不强。
文体是什么?文体是一种潜在的隐形的约束,如果我们不关注文体特点而实施教学,那我们的课堂就是肤浅的。
三问:
课堂设计是重实效,还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几乎所有老师都强调课堂的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清晰地显示在课件中,并且视课堂能够顺利完成每个环节为“成功”的课。但是,当我们审视环节设置推进的时候,我们还得多思考思考,这些环节有没有效果,有没有包括多重对话。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我们关注了吗?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生活……这些对话不是要求每节课都有,但是绝不能只有一种。
过分关注环节推进,教学效果是要打折扣的。比如,这次比赛中频频出现三分钟提示牌还没有举,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完了,就提前下课了——这就是没有关注实际课堂的表现,只关注到自己预设的内容推进完了,却不管课堂实际效果。
本次听课不仅懂得了用听课三问法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还收获了关于学习目标正确的的定位和表述。
目标是什么?是这节课要奔着那去的,是个方向。很多选手学习目标的定位和表述不准确,不少人把学习方法放到目标里了。
例如: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反复朗读是目标吗?我们是奔着反复朗读去的吗?
再如:研读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内涵。专家说,你研读文本,那你研读的太大了。一节课四十分钟,研读内容,研读某个语言形式,研读某种写作手法,研读某种语言风格都可以。理解人物形象内涵,理解人物形象就可以了,加上“内涵”则不知所云。
感悟还有很多,但更多的感悟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体验琢磨的。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这次学习,我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明白了课堂努力的方向。我会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自己的课堂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