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子湖
这两天在试验田群里,高频出现的词语之一是曾国藩及其自律。有人说曾国藩科举考试那么多次才成功,所以他是很笨的一个人。也有人评价说,曾国藩并不是在他同层级的大官当中最聪明的人,但是却是做出最大业绩的人,也是对于近现代影响最大的人之一。相比之下,我更相信第二种说法。
对于群内我们这群中青年妇女,要立志向 这么伟大的历史人物学习,并要以他的自律来要求自己,我是非常佩服的。但坦白说,我个人不太敢轻言尝试。相反,就我个人而言,我倒是觉得完全不必舍近求远,因为身边就有几位在学习和成长方面特别自律的大咖们,包括花花,蝈蝈,秀丽,小芳等等。
如何做到自律?除了找标杆学习以外,我觉得,要把外在的标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标准,还要弄清楚几个问题。首先第一个,我们自律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我个人而言,人到中年,体验到了生命的很多欢乐,也有很多的痛苦无奈。现在,正如李孟潮老师所说:我们究竟是要走向吃好点,喝好点(纵欲者),还是要走向继续革命(禁欲者),这是一个严峻的选择。
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年龄的问题,而更因为生活中的悖论实在是太多。比如:一味的追求幸福,可能反而让我们失去幸福;恐惧死亡反而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少就是多,慢就是快;选项越多,越难以选择;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人类却越来越疏远……
越热衷减肥的人,可能越来越肥。有研究表明,80%以上的人在减肥第1年,体重虽然降下来了,可是5年后,体重却增加了。另一项研究表明在1万人中,只有两个人坚持了少吃多运动的方案。
谁不知道,减肥最关键的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呢?管住嘴,尤其要管住自己不去吃那些不健康食品。迈开腿也有很多种方式,有养的无氧的器械的,田径的等等。借用一句广告词说:总有一款适合你!
然并卵。
知道和做到之间,鸿沟似乎无法跨越!
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在无意识的抗拒之下,一败涂地。
今天,我们知道,我们对于美食的依赖,是人类最强大的依赖,仅次于人们对呼吸的依赖。
对美食的依赖,来自于我们出生之后就即刻拥有的吃的本能。
因此美食,从个体层面来讲,伴随着自我们出生以来的整个生命的记忆。甚至有研究表明,当孩子还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准妈妈的口味,准妈妈爱吃什么,对于孩子出生后的口味影响也是显著的,
那么,也许我们可以就此推断,美食甚至伴随着我们作为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所有的时间,包括在妈妈子宫孕育的时间。
我们可以尝试列出最喜欢的5种食物,你可以看一看这些食物,第一次吃到的时候的情景,以及是和谁相关呢?
也许你会发现,这些美食,统统指向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或重要经历。所以,要我们的大脑停止对这些美食的依恋,就相当于要求我们停止对妈妈的依恋。
这是是很难做到的,同时也是。残忍的,不人道的。
所以,面对自律的不能,我们更需要去深入背后去探究一下自律的背后,我们要的是什么?阻止我们自律的障碍是什么?
也就是说,当我们坚持自律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们在跟什么作斗争。它和谁在并肩作战?而我们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又是什么?
当我们知道我们的对手是谁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可以减少对不确定对手的恐惧,增加确定感。我们就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他去斗争?就算是我们失败,我们也知道我们败在哪里,不会有过度的挫败感,或者过于的满不在乎。
自律不易,因为大多数需要自律的事,都是在和我们的本能或者最深的无意识作斗争。如果你想你的自律能够持续终生,那么必须要有一个超越生命的信仰体系。比如,很多小伙伴说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那么,Why?这个信念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你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这个体系中,你是否把你深爱着的人和深爱着你的人,都纳入进来了呢?
如果这些人不在你的体系当中,那么我想,这个自律,可能就很难坚持。
其次,如果,你没有赋予自律这种超越生命的意义,自律就变成了唐僧的紧箍咒,暴力念咒,只能让孙悟空暂时收心敛性,这是权力、暴力导致的恐惧推动的结果,它并不能转化成你自觉自动的行动习惯。
所以小伙伴们,觉得自己自律能力还不够好的,不妨回头看一看你认为的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超越生命意义的动力又是什么?
否则,可能就真应了李孟潮老师所说的:自律就是用丝绸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