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圈妈
M15 毕业生
圈妈讲堂创办人
正面管教讲师
非常幸运能够成为陈序老师的首期交叉创新思维认证班的学员。两天体验下来,感触颇多,总结收获如下:
一、课程内容上的收获:
【改变思维的重要性】
陈序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几段关于未来生活构想的视频,非常震撼,尤其是和5年前拍的那段视频对比,我们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既然变化是必然,那么,如何我们应当应对这些变化?
AI时代来临,究竟有什么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人类的思维能力。
哪一类思维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
——灵感与创新思维。
假使您想要一点点的改变,由改变行为出发;如果您有跃进式的改变,要由您的思维开始。
——史蒂芬·柯维
正如史蒂芬柯维所说的那样,单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由此引发的改变只是一丢丢而已;改变思维,才会带来跃迁式的改变。我坚信这一点,并且一直坚持把这个思路贯穿于课程中:
️在家长课堂上,我从来不会把教授工具、方法放在第一步,家长们首先需要转变的思考方式。——当你看待孩子那些问题行为的视角变了,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已经不再是问题。
️在思维导图课上,我会告诉大家:一张思维导图,画得“好不好看”才不是重点咧,重要的是底层的逻辑力、信息整理力以及创造思考力。你如果光是关注这个工具怎么画得漂亮,而不去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那确实是可惜了这么好的一项工具。学习的方向错了,事倍功半,那只是低水平勤奋罢了。
这次学习和梳理,让我想明白了这背后的底层逻辑。
【要想创新,交叉是关键】
以前学习思维导图这块,也接触过创新的内容。就像陈序老师所说,国内大部分的创新课程还只是停留在水平思考法、头脑风暴之类的角度,其实这些都能称之为标准意义上的创新,它们只是对基于已有经验的想法的抓取。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首先就需要打破思维壁垒,培养觉察和记录来自潜意识的IDEA的习惯。
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的执行主席莱什纳说:“以学科为基础的科学已经死亡,目前大多数的重大进展都涉及到多个学科。”创新产生于交叉点。这种变化的趋势,单单从大学生们的课程名称就能体现出来。比如现在的大学里大家正在学习的专业课有很多组合式学科:经济心理学、物质化学、应用数学物理学等等。
在商业领域,你会看到,很多行业都是被“跨界者”颠覆的。网络聊天软件一出,发短信的人越来越少;语音通话功能一出,打电话的人越来越少……所以,现如今,同行里的专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那些找到交叉创新点的跨界人士,他们很有可能只需要短短几个月,改变整个行业市场风向。
对于这点,我的思考是:
作为个人,我们如何做到保持好奇心、打破思维壁垒?
——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与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交往,经常“思想漫步”,记录创新日记和松规条日记。
作为组织,又该怎样在变化莫测的各行各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保持对其他行业领域的开放态度和学习心态,探索和实践自身商业模式各个环节的交叉创新,或许确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关于商业模式的深思】
新的一年开始,我花了上万元在一件事情上:「升级思维方式」。半个月时间里,跑了两趟外地,学习了商业模式和交叉创新思维,跟前辈们交流,总算是彻底打通了我的思路。
特别感谢第10组的小伙伴们,在最后的商业模式讨论里拿我的案例来走了一遍沙盘,让我看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机会。
我自个儿摸索的这五年里,瞎走瞎撞地开了41期家长课、4期讲师认证班——有些法子纯属凭直觉蒙对的,说不出所以然;有些法子做错了,却浑然不知,还纳闷问题出在哪了;还有些法子,正面管教行业内都这么做,大家觉得做讲师就理所应当该这么做,但,正确答案有时偏偏不在大多数身上。不得不感叹:如果一位讲师从新手入门开始,就能少走弯路,那该有多好!
愿父母们每天都能幸福回家,也希望我们的讲师们都能修炼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开出课,还要讲好课,以此推动更多家庭高质量的成长。这将是我未来持续努力的方向。
二、课程设计上的收获
陈序老师在培训界身经百战,功力深厚,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课程设计的闪光点。
从第一天上午的思维转变,到下午的点亮创新思维,再到第二天创新成果的落地,一步步循序渐进,逻辑清晰。即使是创新小白,跟着课程的节奏走,最后也能多少产出一些思路和好主意。
陈老师有个很大的优点:特别会讲故事、举例子。即便是培训界流传甚久的“老段子”,比如空盒子、解梦等等,从他嘴里讲出来却总能有不一样的创新亮点——果然是身体力行创新思维哈。
此外,教具和体验活动的设计很接地气,卡牌用来引导小组讨论,沙盘用来整理全局框架,乐高积木的小组合作拼搭用来体验市场实战。这些元素让整个课程显得不枯燥、不单薄。
这些灵感启发到了我,我决定为自己的家长课程设计一套卡牌和沙盘。内容再好,也要配以有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