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错别字,大家都不陌生,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纠正错别字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中国的汉字太博大精深了,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内涵,尽管一路走来一路考,我们始终不能把错别字完全消灭干净。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收录字数最多的字典是1994年出版的巜中华字海》,共收录古今中外各种汉字85568个,数量之庞大令人惊叹。新版的《新华字典》收录有11700个汉字,这是陪伴每个学生的工具书。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汉字大约在5000左右,听上去好像也不算多,但组合起来却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大量的同音字同义字,大大增加了使用的难度,字形相似、意义相近、读音相同的字极易混淆,用错的概率相当高。《新华字典》中的1万多个汉字,平均一个读音就对应约10个汉字。看来要把汉字研究好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文章中出现错别字使得语言的表达不准确,让人误读或误解,给人不认真、不严谨的印象,更不用说还会闹出笑话和乌龙。我们简书的伯乐非村老师,把修改文章里的错别字比喻为捉虫子,实在是又生动又有趣,《文章里的虫子》系列把我们平时易混易错的一些字讲解的明明白白,真是一件大好事。
我这次写关于《沉思录》的书评,自以为还比较仔细,但非村老师接到稿后,不仅指出文章中的病句,还把里面的虫子一个个捉了出来,该用“得”的地方我用成了“的”、“既”用成了“即”、“座右铭”的“右”用成了“佑”,甚至把忘恩负义的“忘”写成了“妄”,还有“象”和“像”用法上的模糊等等。说心里话,我很感动,我原以为较枯燥的文字能看下来就已经不错了。
人活到老要学到老,把自己所写文章里的虫子捉出来,或者力争避免虫子的出现,使文字更好地表情达义,这是一项挑战,也是对汉字之美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