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频发的青少年坠楼事件,家长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
2021年4月9日,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一女生因被老师怀疑拿手机到校,被老师叫家长,孩子跳楼医治无效身亡。
这个令人心痛的事件,不由得让我们回想起“武汉初中生坠楼”事件。
2020年9月17日,9月17日,武汉江夏区一名14岁男生被母亲情绪化的扇耳光后,乘人不注意从教学楼跳楼自杀。
这两个事件有相似性,微博有上万条评论,一边是责难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不了委屈,承受不起挫折的。也有说父母的家庭教育出问题的。还有说学校和老师责任的。
孩子在花季雨季的年龄,遗憾地离开了世间。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责难他们,他们还是个孩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本来就不如大人,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情绪本来就不稳定。
我们这些大人没有资格去评判孩子,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我们大人造成的。
需要反思的是家长。反思我们的情绪,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不再像原来一样,一下班就扑向我们的怀抱,不再什么都告诉我们,不再那么敢于向父母表达。
孩子敏感的,他也在感知父母的情绪,害怕父母的情绪,逃离父母的情绪。
如同,郑州坠楼的这位女孩,如果她平时知道父母会永远站在自己这边,不会情绪化发脾气,会冷静理智地面对,那么她可能就不会做出极端的举措。她也一定会像父母一样不情绪化,掌控自己的情绪,不与老师对立,理性面对发生的问题。家长身上没有的,孩子也不会有。
孩子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满眼的爱都是我们,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孩子也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为什么爱恨相杀,最爱的人伤害最爱的人,往往造成最大的杀伤力。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赞美孩的优点,理解孩子的情绪,给孩子足够大的空间。给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多与人打交道,阳光自信地成长。
现实中,我们不少父母为了生活奔波,比较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不容易,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遇到孩子有了情绪或是犯了错误,家长往往情绪化地以家长的权威压迫孩子,甚至打骂。所以说,家长应该先解决的是自己的情绪问题。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化解自己的情绪呢?
01不要比较,学会包容
情绪来源于痛苦,痛苦来源于比较之中。试问,家长是否总是不自觉地陷入比较的迷局?用自己和别人比,用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只要存在比较,内心必定失衡。
孩子一生要面对无数次的考试,成绩也会有起伏,不要让每一次的考试让孩子焦虑,家长焦虑。
为什么不用孩子的今日与昨日比?即使孩子只有一点点进步,也是值得高兴的,只要他退步得慢了,那也是值得庆幸的。
人生不是考试,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会包容自己的命运和现在的生活,家长不要对比为人父母的轻松,要比就比责任的担当和修为。如此下去,自己就释然了。
02转变观念,学会放下
伟凡心理创始人艾歆伟指出:人的一切精神痛苦和烦恼是由错误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执著心造成的。
你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各种执著心让你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你面对问题时,自然会瞬间涌现出负面的情绪。特别是面对孩子时,有人说,父母和孩子交流,70%是情绪,只有30%是内容。
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拒绝父母的安排,起床慢了点,写作业做错题了……这些是不是都会引起你的发怒?这种没有经过证实、直接产生的愤怒情绪,往往是很多人的惯常思维。
以后,家长们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去掉自己的执著,需要立刻对自己进行三连问:“刚才我心里在想什么?”“我刚才的想法正确吗?”“有没有别的可能?”。
家长应该转变固有的思维和观念,学会放下,放下焦虑、放下压力、放下控制。把思维理解为一种假设和猜想,对调节情绪大有帮助。
家长们可以准备一个记录本,搜集支持和不支持该思维的证据,在客观识别评估自己的情绪后再下定论。这样就避免了自动思维产生的不良影响,也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03直面焦虑,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家长的负面情绪是因为被焦虑所困扰,焦虑经济、工作、社会支持、人情世故,焦虑孩子能力差、进步慢,焦虑孩子的升学、生存,焦虑未来陪伴孩子左右的种种。
既然焦虑未来,那就一步步退回当下,学会直面焦虑不回避。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焦虑都不会自然消解。与其杞人忧天,不如承认困境并努力找到与困境共处的方法。
伟凡心理创始人艾歆伟认为,“面对问题时,需要做到面对、接纳、承受、化解。”越是害怕的,越是需要去面对。
04严于律己,不留遗憾
有多少人在白天向孩子发火之后,晚上看到孩子熟睡的脸,内心无比自责和愧疚,后悔为什么不能够控制住自己,并暗暗发誓不再对他发脾气。
而到了第二天,不安的情绪又如同睡醒的魔兽一般再次来袭。所以,家长向孩子吼过之后再安慰他,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坏脾气与钉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
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
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
就像《坏脾气与钉子的故事》一样,当家长们在生气时说得难听的话,做的伤人的事,在孩子心里留下的伤口,就像木桩上的钉子洞一样,永远留在那里,即使事后一万句“对不起”,也无法抚平他内心受到的伤害,就像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日的衣裳一样。
抖音上有一条热播的视频,父母随时对着孩子大吼大叫 ,发泄情绪。我们又不允许孩子对我们发泄不满,孩子们的情绪又该如何发泄呢?
“虽然知道是刻薄的说话,但情绪一来,还是很难控制。”这也是父母内心的真实写照。
因此,事先处理好家长自身的情绪,才是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前提。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成为那样的人。要做情绪的主人,常常赞美孩子的优点,时刻接受逆耳之言,和孩子一起成长,做一个阳光自信的人。
如果你困扰于自己的情绪问题,孩子的问题,无法解决,请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敢于承认自己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放弃为人父母的责任、以伤害孩子身心的方式去爱他们,才是真正的失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