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蜇一过,出去走走的愿望就像萌动的草芽,日甚一日地生长。沉冬思定多少事,只待春行早。应朋友之邀,我们一起踏上寻春之旅。
连镇,因运河两岸的六个小村庄连在一起而得名。考古发掘证明,连镇应该是始建于明朝初年,鼎盛于康乾盛世。从历史的尘烟中走出的小镇,已经不见昔日的繁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镇,有着华北平原上最朴实的面貌。
春寒料峭,原野依旧枯黄,路边的杨柳却饱胀着枝条,只等春风来,绿意挂满梢。
古运河坦露着河床,任凭别人怎样解说,我穷极想象,也脑补不出商贾云集、船帆林立的景象,唯盼春水涨满,碧波荡漾。
古老的谢家坝是运河北段遗产点之一,在河道拐弯处,用百万担糯米煮浆夯土筑坝,减缓水流的冲击力,轻抚着黝黑的堤岸,不禁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散落在辽阔大地,处处可寻,生生不息。
在谢家坝的大堤上,我挖到了两块焚烧过的蜂窝煤,这在当今的城市里可不好找,我把它们当成宝贝带回家来了。由于煤球渣颗粒状低密度的物理结构,它的排水透气性很好,而且煤球渣里含有少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成分,给我的君子兰配土,或许就可以改变我摧花辣手的恶名。
离谢家坝不远有一座规模并不大的清真寺,我们在堤岸上便可以看到清真寺的穹顶,它就坐落在居民区里。走进院内,看到尖尖的塔顶上的新月装饰,其宗教标志更加凸显与醒目。纪念碑文已经斑驳不清,在依稀可辨的文字中,我们了解到清真寺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门外农家的玉米垛黄灿灿的,六七个连成一排。宗教与生活相融,信仰与粮食相依,居庙堂之高令人仰视,接地气更通人烟。
东光县的铁菩萨闻名遐迩。铁佛寺原名普照寺,建於北宋,距今已逾千年。如今的铁佛寺景区已经建设成为市民的生态休闲公园,漫步在景区内,既可以敬香礼佛、品古赏幽,也可以锻炼健身、娱乐怡情。永清湖畔“独来清雅不争宠,春风摇曳舞多姿”的芦苇还没有返青,湖面吹来的风仍有凉意。二郎岗位于景区西侧,拾级而上,高岗上的永清观是北方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道教、佛教在一个景区内出现,并不是东光的专利,是汉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体现。清代王士端注释《养真集》里也有言:自古大修行之人,必学禅家参悟,用道家功夫,敦儒家品行。
从二郎岗下来,向南行,依次是荀慧生纪念馆和马致远纪念馆。
亭亭白牡丹娜娜步姗姗;
娓娓传情曲频频气若兰。
七万里江山大变尚容有小桥流水人家;
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复存古道西风瘦马。
两幅门联对仗是否工整,我不敢评说,但十分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代京剧大师荀慧生的艺术形象,道出了世事沧桑变迁。
第四站是泊头的泊莲禅寺,在这座寺庙里我看到了不同的观世音菩萨相,有的庄严慈祥,有的娴静光明,有的面目狰狞,果然菩萨有32应真身,哪一道的众生需要菩萨度化,菩萨便现那一道的众生相。
泊莲禅寺的木佛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块木头仿佛都有生命,经年生长,日渐成熟,最终这些木佛才能呈现它深藏不露的美丽德相。
泊头清真寺是此行的最后一站,与连镇的清真寺相比,从规模和建筑上风格迥异。泊头清真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本土化了的伊斯兰教建筑群。泊头清真寺坐西朝东,正门门楼阔三间,高十米,单檐歇山,古棚出厦,琉璃瓦顶,朱门铜饰,门楣楷书“化肇无极”,“清真寺”黑地金字悬于上方。另两侧各有便门一个,继之青砖布瓦,雕花围墙,门脸建筑颇有气势。
民族团结紧,回汉一家亲。寺中的工作人员十分热情,不仅耐心给我们讲解,还允许我们进入大殿参观。
礼拜大殿内十分开阔,内部构造为木质咬合,悬梁吊柱,雕花刻棱。后窑殿呈方形,墙壁饰有砖雕、花池。窑殿上起六角亭子,用木荡成藻井形,正中悬下一木雕莲花垂柱,六边扶栏,全部透雕彩画。大殿地面为800多块柏木长方板铺就,可容1200多人做礼拜。
旅行中的吃十分重要。一路行来,和朋友谈天说地,聊聊各自知道的好吃的,这事可列入世上幸福的前几名。如果旅行时真能如愿品尝特色美食,并捎回给至亲好友,这事可列入幸福的第一名。
中午,顺哥的同学做东,盛情款待,一桌美食中我们对当地特色烧鸡和花生米情有独钟。主食是全卤面,出门饺子回门面,饮食文化中解读出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沐春风。
参观结束后,我们又驱车寻觅交河大煎饼。美食在民间,隔着一尘不染的玻璃橱窗,工作间内各种蔬菜馅料一目了然,任你挑选,荤素两便。不知不觉,已是日暮时分,返程的路途中,煎饼的香味伴随着我们一路欢笑。
三月陌上春行早,可期乘风远济时。结束了美好的早春之行,我们真正步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