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大学以后,发现经常会有两种心态:”害怕自己没有事情做“,”有很多事情做是好事“。
每次放假,尤其是到假期的后半段,会迫不及待的想开学,因为觉得学校里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短时间的“空档期”也会让我十分不适应,那些在我看来用过于“颓废”的方式度过,让我在第二天充满了愧疚感,觉得对不起自己之前的努力。
还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心态会发现自己喜欢给自己安排很多的事情。我会喜欢看着下一个月或者下一周日程排的满满的感觉,喜欢每天早上起来因为今天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而充满期待的感觉。
这两种心态当然是有好的一方面的:让我不浪费时间在那些我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以及有了很多机会去发现身边的新鲜事物,给了我很多启发。
Know Yourself——"那些自愿“996”的人,可能是因为生活中缺少爱“
然而今天读了KY的一片文章,突然意识到这样一种“忙碌”带给我的负面影响——焦虑。这篇文章尤其提醒我们,在做自我疏导的时候,只发觉自己的”焦虑“是不够的,因为焦虑背后的其实是“千差万别的认知想法和情感需求”。具体观点如下:
”忙碌解决了被人需要/被肯定的满足感“。因为被认可和肯定是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的来源,当我们忙碌的时候,就会自认为自己是有用的。
“忙碌=尽职=成功”。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希望“秒回”来表示自己的关注程度。
“忙碌=存在的意义“。当我们得不到一些除了工作以外让我们觉得有存在感的东西时,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芝加哥大学(Hsee, 2010)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宁愿选择把12分钟花在路上,3分钟等待,而不愿意选择15min等待。实验也证明了人们的确在走了更远路,但是等待时间少的人心情更愉悦。
这几个关于认知想法和情感需求的观点,让我重新思考我自己的状态。的确,当我不确定自己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很出色的时候,会用一种泡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方式让自己充实起来。但是有的时候,是对一个未知的环境,和陌生的关系的逃避。
我还会发现,当我觉得身边的人和者事情不足以让我看到一个清楚的自己的时候,也会选择用这种“忙碌”的方式不让自己迷茫。
这种被焦虑感支配的忙碌是有后果的。
当人们长期避免与人交往,选择忙碌的时候会带来”情感瘫痪“。它被定义为和情感智慧相反的方向,指“人们解读自己和别人的能力急剧下降,容易误导别人的情绪产生误会和摩擦“。
在切换多个任务时的消耗。我们会发现当事情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做另外一件或者多件事情。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一种由焦虑产生的虚假的效能感,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但是切换的过程中会有“注意力残留”,分散了我们做下一件事情的注意力。 KY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法:工作期间小睡15-30min可以清空大脑,减少注意力残留。
如何解决这种焦虑的忙碌呢?除了一些集中注意力,放松的方式如瑜伽、冥想等,真正要改变的可能是我们的想法。忙,应该是为我们的目标努力的过程,因此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而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社交、解决焦虑和内心不确定的方式。
所以少年,勇敢地直面内心的不确定和焦虑吧!忙碌过后要记得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