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边义
大家好,从今晚开始,我为大家细细解读每一个词牌。
1.十六字令
单调小令,只十六字,因此得名,乃常见律诗中字数最少者。《钦定词谱》卷一以《归字谣》一体列目,言:“蔡伸词名《苍梧谣》,周玉晨词名《十六字令》,袁去华词亦名《归字谣》。有刻《归梧谣》者误”。以张孝祥词为本体立谱,其按语曰:“张孝祥词三首,皆以‘归’字起韵,蔡伸词以‘天’字起韵,袁去华词以‘归’字起韵,皆一字句也。元《天机余锦》周玉晨词:‘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本以一字句起,《词综》及《草堂别集》,误‘眠’字为‘明’,遂以‘明月影’三字为起句者,误。”
由此可知,有以《归梧谣》为《十六字令》别名者,乃《归字谣》刻板之误。词中另有《归字谣》一调,如欧阳修《归字谣》词: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香闺寂寞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属双调三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句三仄韵。以七言为主体。而《十六字令》只有单调平韵,通篇只有一个七言句,体式大别,不容混淆。
《填词名解》卷一言:“《十六令》有二体,以字数也。其单起者又名《苍梧谣》。”另有清代黄德贞词名《花娇女》。
〔选解提要〕
此为选解开篇第一调,体悟要点有二:一是长短句交错的特殊节奏,乃词律有别于诗律重要特征之一;二是词律受诗律影响甚深,此调中五言句和七言句之第一字字皆不拘平仄,与律诗之常规变格完全相同。而此七言句在诗律中为需“避孤平”之特殊句式,词中沿袭此律。
[谱例]
天。(一字独句)。
休使圆蟾照客眠。(七言,避孤平)。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五言,一不拘)
(蔡伸《苍梧谣》。单调小令,四句十六字三平韵)
[谱例]
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句式解说]
首句单字独句。第二句按七言诗律变格需避孤平,其第三字通常不变,第五字则可由仄变平成“古风式句尾”。第三句中三个字皆平仄不变,属限平限仄之“特殊定式”。
所谓“古风式句尾”为诗律中术语。指末三字呈“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状态者,古风中习用之。其中前三种,于律诗中初为“特殊变格”习用者多了,则成“习用用变格”方式,词承诗律,亦多有此变,后者“平平平”又称“三平调”。诗律中除特殊拗救时偶有出现,通常视为就仅次于“孤平”的第二大忌,词中亦较少见。
[标谱说明]
钦定词谱只收一体,以张孝祥之《归字谣》为正体标谱。白香词谱未收此调。龙榆生之《唐宋词格律》收录蔡伸、张孝祥词各一首,所标平仄变格谱与《钦谱》同。潘慎之《词律辞典》收十二体标谱亦与《钦谱》同。
[附例]
1、 张孝祥《归字谣》(正体)
归,猎猎西风卷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2、袁玉华《归字谣》(正体)
归,目断吾庐晓翠微。斜阳外,白鸟伴山飞。
3、周玉晨《十六字令》(正体)
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
4、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正体)。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第三句《钦谱》定为“平平仄”,毛泽东词“天欲坠”第二字“欲”为入声,属“以入代平”,故仍以平声为常格)
5、曹贞吉《苍梧谣》(变体)
团扇旧,犹堪赠所欢。秋风起,恋恋故人难。
〔本调律析〕
(1)《十六字令》为单调小令,只见两体。正体常格十六字,四句三平韵。如谱例蔡伸词,附例张孝祥、袁玉华、周玉晨、毛泽东词皆为正格。变体亦十六字,四句两平韵。因第一句作三字,且不入韵,故较正体少一韵,如附例曹贞吉词。
此调原本只有一体,为首句单字起式并押平韵者后来在传抄中断句失误,因错就错,衍生出“三字起”新格式。即如《钦定词谱》所言,《词统》及《草堂别集》收入周玉晨词“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由于把“眠”字误为“明”字,前者觉得“明”字单句不合韵,便重新断句,以“明月影”三字起句,以讹传讹,从而出现三字句起式之变体。曹贞吉《苍梧谣》便按周玉晨词的讹传体所填写。
(2)此调正体常格之句式为,一、七、三、五。 经排序一目了然:四句三平韵。结构布局上的突出特征是长短句交错,反差较大。一字句起,七言句承,三字句转,五字句收,起承转合,腾挪跌宕。
词在当时是配曲儿唱的,一般是每个词句一个乐曲。通常情况下,字少之句需拉长声调。字多之句则每字所占拍节变短。故,字少而缓,字多着急。唱起来节奏缓急便也变化较大。音乐家郑律成先生为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所谱曲调便深谙其律:第一字山拖音很长,独占四个拍戏。而第二句快马加鞭未下鞍则七字为四个拍节,便显得急促。到第三句惊回首三字四拍,又变缓。结尾第四句离天三尺三,则缓急适中。 从曲调节律上看也给人一种起承转合之感,词之曲谱虽然大都不存,但从现在广东音乐及某些古曲中。我们仍然可以间接体味到词曲之间的这种配合关系。
(3)使用独句是此调重要特色之一,在词中凡单句独立者称为独句。他独自构成一个完整意思,按现在标点以句号标志之。此调开篇便用了一个一字独句起势,并压平声韵,一举定下全篇的韵味,平稳又扎实。他突兀而起,鹤立鸡群,领起全篇,起到指事点题作用。
词中,凡一字句皆为独句。如《撷芳词》《哨遍》等词中皆有一字独句,《钗头凤》结尾错、错、错则为三个一字叠韵句连用。
接下第二句也是独句。独句的存在,是词与律诗的重大区别之一,凡格律诗,无论五言、六言、七言诗,皆为齐言诗。每首诗中各句字数相当,并两句构成一联。而词则不同,多数词调中皆长短句并用,有的还连续两三句才构成一个完整意思。
(4)此调第二句为仄起平收式七言律句。其平仄变格,定式为中仄平平中仄平,即第一字可以不拘平仄,如蔡伸词中休字用平声,张孝祥《归字谣》中猎字用仄声,袁玉华《归字谣》中目字、周玉辰《十六字令》月字,皆为仄声。足见其第一字不拘平仄。而此句第三个字皆需保持平声不变,此乃词袭诗律,按诗律规则,五言平平中仄平句式中,第一字平声不能变,七言中仄平平中仄平则第三字不能变。否则便称作犯孤平大忌。词中五言和七言,大多沿袭诗律,可见诗律对词律影响之深。
(5)第三句为不押韵了三字句。这是本调中的一个转折句。前面的七言长句,忽然跌落到三字句,节奏剧烈变化,声调昂起,收到转折跌宕效果。需要特殊,注意者,这个三字句呈平平仄这格式一字不能变。这属于限平限仄的特殊定式。道理何在,在于抑扬顿挫节奏感,我们反复咏读几遍就会感到,在前面两个平声的衬托下,末尾仄声显得分外突出。纵观全篇,其他三句都押平声韵。唯此一句为仄声尾,并处于通篇发生转折感的关键处,诸多词家都觉得这句写成平平仄方得其味,于是约定俗成而不变了。
(6)运用三字句,也是词律与诗律重大区别。并使其产生特殊韵味的重要因素之一,词中之三字句,大致可作仄脚、平脚两大类,在此调中,用一个不押韵的仄脚句夹在七言句与五言句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为,三字句可以看作是七言句和五言句中的三字尾,所以在行文上,便能很自然的起到前后协调作用。
在不同词调中,三字句除单独运用外,还有连排组合的多种运用方式。这里顺便做一些介绍。三字句并用而形成对偶者有:《鹧鸪天》、《渔歌子》、《捣练子》、《秋风清》、《阮郎归》、《夜游宫》、《多丽》、《苏幕遮》、《双调天仙子》、《千秋岁》等。三字句三句以上连用而形成排列组合者,有《三字令》、《酒泉子》、《最高楼》、《六州歌头》等;三字句叠字叠韵者,有《长相思》、《醉花间》、《霜天晓角》、《祝英台近》、《平韵格祝英台近》、《酒泉子》等;三字句做扇形对偶者如《满江红》; 三字排偶者有《诉衷情》、《行香子》、《金人捧玉盘》、《最高楼》、《六州歌头》等。三字独句者如《摸鱼儿》、《兰陵王》。他们各有不同用法,待后续篇章中在各加解说。
(7)末句为仄起平收式五言律句。在本调中的平仄定式为中仄仄平平,其第一字不拘平仄,如谱例蔡伸词中桂字用仄声,附例4毛泽东词万、籁皆仄声,离字则平声,附例3周玉晨词中移字亦为平声,足证此字可平可仄。在五律之常规变格中,此句第一字不拘平仄,词中沿袭之。词中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之变格,受诗律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般。
此调字数虽少,只有四句十六字容量有限,但词家去客运组词形式连写数首,以表现更丰富的内容,如毛泽东用《十六字令三首》以抒发长征豪气便是。传统词格皆为平韵,但根据内容与心绪表达之需要,犹可开阔思路填写仄韵格之变体。
时间关系今晚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7-09-30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