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研究领域拥有着极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自问世以来便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
怀着探求与好奇的心,我阅读了这本书。作者在这本书中对群体心理进行了深度解析,他的中心论点是: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他的个性与思想便会被埋没,群体容易一起做出极端、残暴、低智的行为。书中论点繁多,作者的语言颇为激烈、风格鲜明。
在书的开头,作者将群体的定义为:“拥有共同的心理诉求的人”,这与传统观念中的群体定义不同,是按照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划分的,这让我感到角度新奇。
勒庞在书中提出许多观点,我认为最具新意、最重要、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群体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与个人产生不同特点的原因”。
一、群体行为的特征:冲动、极端、低智、简单化……
当个人融入群体后,群体思想感染了其中的个人,个人的个性与思想被埋没,他的责任与义务也会被随之淡化。当人们感觉逃离了责任的枷锁,就更容易做出违反常理或法律的事情。所以,相比于个人而言,此时的群体心理总是更冲动、更情绪化,群体行为也总是更容易走向极端。
许多演员因为饰演的反派角色过于真实,而招来网友对演员本人的辱骂。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角色林有有妄图插足已婚人士的婚姻,在原配警告过后还依旧纠缠对方,这一角色的行为激起了广大追剧者的愤怒,网络上掀起一阵吐槽这个角色的热潮。更过分的是,饰演林有有的演员张月也被部分网友在微博留言“小三”、“讨厌”,以至于演员在此后一段时间都没有再发布过有关此电视剧的微博……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除了演员,许多科学家、运动员、医生,甚至普通人,都有被网络暴力的经历。
互联网上给这些不经过理性思考就以恶劣言语谩骂他人,扰乱网络秩序的群体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网络暴民”。他们常常是因为对网络上的某个内容怀有相似的负面态度,从而逐渐聚集在一起,以语言谩骂、人肉搜索等方式攻击这一内容及其发布者。这个群体的特征就十分符合勒庞在书中所描绘的群体:冲动、极端、情绪化、夸张化……
网络与新媒体的普及,让大众发声的机会增加。观众在观看完电视剧《三十而已》之后,可以在微博等平台抒发观感。讨厌林有有的观众凭借微博内容而聚集在一起,继续表达厌恶之情,原本不关注的网友在了解到电视剧内容后,加入他们的讨论。“数量,即是正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林有有的讨伐,大家对角色的厌恶之情逐渐聚集并增大,吐槽林有有成为了一股热门趋势。部分观众在发泄怒火的过程中,因混淆演员与角色的区别,在演员微博下方恶意留言,也不觉得自己有所过错。
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应该被讨厌的人是电视剧中的反派角色林有有,而不是她的饰演者张月,更不应该在演员张月的微博里人身攻击演员本人。这件事情看似简单,然而能让网友做到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当讨厌林有有的观众聚集在一起,他们便形成了一个群体,在勒庞的理论中,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便丧失了思考,面对理智的思考和狂热的情绪宣泄,人们更容易不假思索地加入到后者的阵营中。
二、群体与个人产生不同特点的原因:本能、暗示、传染
书中提到:“在一群人中,人容易迷失自己,缺乏自我独立思想和判断。个体拥有意识,而群体一直是无意识的。”网友语言攻击林有有饰演者的事件就表明,在群体中,人们多会丢失个人意识,让无意识占据主导。
首先,本能赋予人们力量。
人们的群居属性让人们认为,群体可以赋予人们个体不具备的力量。讨厌林有有的观众不是在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发表恶意言论,而以“讨厌林有有的观众”这一身份进行发言,此时的网友不用再承担个体网民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束缚个人行为的责任感一消失,人便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也就容易发表出不负责的、非理性的网络评论。
其次,暗示鼓动人们行动。
缺乏理性的情绪宣泄比理性的思考更容易在群体当中传播,人们更容易被不理性的情感传染。插足婚姻、挑衅原配的行为是令人不齿与深深憎恶的,林有有的反对者在大肆的声讨中感到畅快与满足,很少有人愿意在发表言论前检查自己的宣泄是否有牵连到无辜。正如勒庞所言,“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最后,传染让行为合理。
人们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会受到传染做出相似举动。在此过程中人们也会进行自我催眠,将其行为合理化。群体拥有共同的心理诉求,此时群体行为的合理性就得到了成员的认可。“数量,即是正义。”当大家都在攻击林有有的饰演者时,这样的攻击就不再属于网络暴力,而仿佛是在伸张正义。
三、我们应该怎样做:独立思考,保持理性
阅读完这本书,群体的恶劣之处无需再多言。那我们如何避免自己成为冲动、极端的“乌合之众”呢?我们常常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家庭群体、同学群体、个人爱好群体……群体的行动不可避免,但偶尔我们也要跳出群体,留出一些独处空间。
叔本华也曾在《人生的智慧》中说到:“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在群体中,理性容易被破坏,个人的命运就如一粒沙子跟随沙堆行动而不由自已。只有当自己独处时,自我的思想与感情更容易被自己重视,我们才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做出更理智的行为。独立思考与保持理性,是避免我们随波逐流的有效方法。
结语
总之,在阅读完《乌合之众》后,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的行为,让我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作者激进的态度与果断的语言,也另我印象深刻。
有意思的是,勒庞在本书中的写作方式就采用了他提出的“操纵群众舆论的方法”——断言、重复和模仿。这本书中论点众多,但是论据极少,多是靠一两个例子来反复论证。尽管存在不足,这本书仍然有着极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他提出的操纵群众舆论这一方法的合理性。
尽管这本书成书时间较早,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作者提出的群体理论却是之前所没有的,具有充分的创新性和可研究性。
而且,他的群体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不少公众事件的传播与发展都可以用群体理论来解释分析,许多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在经过理论的解释之后都变得有据可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借用群体理论来时刻审视自己是否有在群体中丧失理智,也可以据此学习与自己独处,在独处中进行思考与反思。
生活在各种群体交杂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是食客、是学生、是明星的粉丝、是电视剧的观众……然而,也不要忘记我们还是单独的个体。清醒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在复杂的社会中,人数最多的道路不一定就是最适合我们的,人潮也可能是在向错误的方向涌动。不盲从、不轻信,不畏他言,依据自身情况而选择方向。独立的人格与清晰的认知才是我们应该始终追寻并保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