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更靠谱? 黑科技漫谈(2)—— 计算的那些事儿

我七岁那年,学校组织数学竞赛中,有一道计算题目:

17x3=?

在九十年代初(现在的孩子太聪明)的一个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当中,数学课只要求掌握加减法,乘除法虽然知道含义,却并不会计算。 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在草稿纸上工工整整列竖式写了17个3,然后一个一个往上加。这种落后的计算方法在我不太容易集中的注意力下,确实犯了错误:我得出了45的答案。但当我交卷走出教室,我意识到我错了:

第一是我发觉了45应该是15个3;

第二是我忽然意识到我可以把3个17加起来,就简单得多。

奥数的意义不在成绩,而在学到方法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不记得那场竞赛中我做对了什么题,却深刻地记得这个做错的题目。通过错误,人总会总结或者学习到一些事情:最起码我知道了,要寻找更好的办法去贴近正确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对工具的使用,所以今天盘点一下能帮我们做计算的工具们。


算盘,中国古代生意人不可或缺的工具


算盘是自古以来中国伟大发明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计算工具的鼻祖,而且一直沿用到我们这一代的小时候。如果你真的知道三下五除二是什么意思,通晓四去六进一等口诀。恭喜你,你暴露了年龄。算盘主要用于日常加减法的计算,乘除法也偶尔能使用,但是到了算平方、开根号,指数对数这些,就无能为力。

这个时候出了一个工具叫做数学用表:后来我学编程才意识到,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的Look-up Table(程序员概念:查找表)。这张表格包括平方(根)立方(根),指数对数,三角函数,阶乘倒数,以及部分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学考试里,这表格是被允许带入考场的一个cheating sheet,是协助学霸砍分的利器。


数学用表:学霸的砍分利器

上面这些有技巧的内容最终还是被计算器打败了:纵然你在算盘上运指如飞,你在密密麻麻的数学用表中金睛火眼,却抵不过计算器的准确与便捷。计算器,成为了各种算术题目中解决问题的神器:寒暑假作业一整页一整页的计算题,在计算器面前不堪一击。当我还在白纸上一个一个题目计算的时候,小伙伴们早已用计算器写完了作业,出去踢球疯跑了。回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用落后的生产力,面对先进的生产力,其间效率的差别所造成的影响,对于那个年纪的孩子,绝对是切肤之痛。


智能计算器,年少时的先进生产力

再然后,就来到了程序员练成的时代:我九岁开始学习编程(是的,在下coding经验20多年),十五岁第一次接触C,完成自己设计的第一套工具:为当老师的母亲算班级的平均分数并排名次。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工具设计得很不实用:想象一下几十个学生的分数批出来,究竟是按按计算器来得快,还是让孩子开电脑插软盘拷程序把名字分数逐一输入运行来得快,高下立判。

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这个问题又被伟大的Excel解决了:这个集文本编辑与公式计算为一体的工具,为各种统计和算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甚至动态生成图表与动画,生动至极。

---------------------------------------------------------------计算与计算机的分割线--------------------------------------------------

除了计算能力的飞速提升,计算机另一个突飞猛进的维度是存储领域。内存,在英文里面对应的单词是Memory,我国台湾地区直接翻译为‘记忆体’,而大陆地区普遍翻译为内存,实际上表示的是计算机的‘大脑容量’。我所接触的最早一代的移动存储设备是软盘(见图),3.5英寸的软盘容量是1.44M, 而5英寸的软盘容量是1.2M;二者在最早的操作系统中的盘符分别是A盘与B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多电脑都以C盘开头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存储的容量经历了软盘,CD、VCD、DVD等的变迁,又演进到了无所不能的移动硬盘上,然后容量从最早的XX M一直到了今天的几个T,增长了上万倍。


1.44M的软盘,00后应该不会见到了

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计算机并没有变的笨重,反而,却变得更加轻盈。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球面显示器,在2000年前后被‘纯平’显示器取代之后,随后的数年再度被液晶取代,体积进一步缩小。而日渐普及的个人电脑,体重也从二十多斤降低到了三斤半,应该是近年来减肥最成功的明星了。

未来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除了速度越来越快,存储容量越来越大之外,以下给出一些我的猜测:

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外接设备将其彻底消失:今天摄像头已经被集成到计算机上了,明天接下来等着集成到计算机中的就是鼠标键盘耳机话筒等等。集成功能的同时,并不会使这个设备变得更加的庞大,反而它的体积会越来越小巧,重量也会越来越轻。在我看来唯一留存的一个悬念是显示屏以后是依然存在,还是被虚拟的显示屏所代替。这一点上之所以犹豫,也是因为我没有想到什么时候我们用电脑却不用看显示屏。毕竟我们今天几乎取代电脑的智能手机,保留的最大零件也就是这个屏幕了。

本文的最后,分享一个让很多程序员都头疼不已的故事:

在1945年,美国海军工程师赫柏对一台大型计算机进行编程后,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整机运行时,计算机突然停止了工作。技术人员爬上去寻找原因,发现这台巨大的计算机内部一组继电器的触点之间有一只飞蛾,这显然是由于飞蛾受光和热的吸引,飞到了触点上,然后被高电压击死。所以在报告中,赫柏用胶条贴上飞蛾,并把“bug”来表示“一个在电脑程序里的错误”,“bug”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413-Haomian-一齐听棉讲故事#+橙子学院码字岛第10篇作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 第一课: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章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是由硬件(Hardwaer)和软件(Software)来...
    数据革命阅读 3,151评论 2 76
  • 计算机发展史 (内容来源于网络,本文将对计算机发展大事件进行持续完善和更新) 一、史前时代【1623——1895】...
    夕望有你阅读 50,973评论 5 43
  • Spring Cloud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快速构建分布式系统中一些常见模式的工具(例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断路器,智...
    卡卡罗2017阅读 134,973评论 19 139
  • 文|青榭 大学期间最后一个暑假也即将在这激情澎湃、热火朝天的日子里结束了。 我身边的同学在这最后一个暑假里个个都忙...
    青榭阅读 591评论 0 0
  • 一个小问题,之前没碰到,不知道为啥突然出现。 这个问题可以忽略,可以直接继续工程的代码编写。 这是Xcode自带的...
    ali_hilo阅读 36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