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假设A与B段位相等,追求相似,尽可畅所欲言,不失彼此。
假设A段位高于B,且A与B地位平等,则A与B谈B可不失言也不失人,A做出了智者的选择。设A高于B的部分为C,如果A地位高于B,则A与B只谈B可能失人(因为他没有用付出来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谈B和C中接近B的一部分可不失言也不失人。(人们的付出不可能毫无保留,只有自己有优势才会付出,如果真的毫无保留,无异于一种自杀的行为,一是会让别人觉得受恩太重压力太大不如一断了之,这是来自接受一方的敌意;另一个是这样真的会削弱自己的优势,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放逐,严重点可以说自暴自弃了,不到彻底失望不这么做)
假设A段位低于B,地位与B相同,A需要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与B谈其相对A有优势而确认不超出其优势的部分,可以不失言也不失人。A回应时分享自己的长处,并把自己的相对弱势说出来,可不失言也不失人。如果A地位低于B,A在保持一种谦虚学习的态度的同时,不应期待对方以自身的弱势作为回应,且应当对B的弱势避而不见或给予建议后继续避而不见(为尊者讳);不应在B面前提在B的优势方面有同样优势的C,即便提,则应当以C的弱势收尾;如果知道B在哪方面有弱势,不用避讳自己在那方面的强大,因为B首先是不希望自己的弱势引起A某方面的弱势的,反而喜欢他们强大,以免得触痛自身的痛点或看见弱势想帮忙而力不及的为难之感。如此可不失言不失人。
假设A段位高于B,地位低于B,且A段位高于B部分为C,A与B维护尊敬被尊敬关系的方式为D。则A对于B不能谈C,且D被看作是必要的。(D包括敬语、定期关心、及时拜访、年节问候、端茶倒水、问必回应、顺其心意、装傻敬听等)由此可以不失人,不失言。
我们现在失人和失言的事是很多的。我们为什么要弄明白如何与人相处?因为我们的父辈没有条件弄明白这些,这责任就落在我们头上了。依我们的教育和重建能力,我们没有必要重复上一代人的错误。而且,人际关系和谐,是人生一大快乐之源,它具有抚平悲伤恐惧,分享快乐满足的天性。至于互帮互助,合作共赢,更是建立在与人交往的前提下的。
明白这些以后我们有什么感慨呢?
1.贵人话少,句句在点子上。(言多必失)
2.在有原则的前提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儒家大道有理,我们的传统就是这样一个有长幼尊卑内外观念和与之对应的一套秩序的社会,大约也是人多的缘故)
3.现在的社会缺乏秩序。(很多人不太懂应该说什么话不应该说什么话,越懂的人层次越高,层次越高的人越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