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活着,那不如先想想怎么死

       看到一段话深有启发,这话是讲,如果一个社会中,新事物不停出现,而旧事物完全被遗忘,那这个社会就不存在“完成”了,也因此“死”变得毫无意义,“生”自然也丧失意义,,也就是,如果“死”不存在任何意义,那么,“人生”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不管活多久,人生都是在无法“完成”中的半途而废。

       很有意思的内容,一个哲理,有深意,有启发。所谓生死相依,生与死是无法脱离任何一方而单独存在的,就如阴阳,脱离既归零,也就是全阴全阳皆是零,零既是不存在,无意义,空白与消亡(万事万物很多如此)。

       所以,孔子在《论语》中也有曰“未知生,焉知死?”,当然,孔子老师是在揶揄弟子前面还没做好,妄图想更遥远的目标,可这话似乎倒过来也仍是通的,那就是,如果在不知自己想怎么活着的时候,那不如先想想自己想怎么死,就如芒格的理论,想不通就倒过来想想。

       就比如,这里想到一个朋友,总以人生苦短,不享受说不定哪天就死了(那多赔)这样的论调生活,ta让死变成了无意义的终结,一种赔付,一种对自己的亏欠,所以,这让ta生时的人生总在腾挪(索要更多),总在迷茫(只为自己),总在摇摆(没有恒定标准),除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又不知意义何在,那份空虚感与空洞乏味,就算我这个外人都能感受得到。

       从这里延申而来,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活过这漫长的一生(人寿命的延长,其实是人生课题难度加大),如何用充实填满时间?那不如倒过来想想,你想怎么死?

       怎么死,也就是给死做一个定义,一个价值,比如自己,想给后代留下些记忆(不一定是钱和资产),想为他人留下些记忆(想让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被看到),想做一个有着生活智慧(不一定非要是什么大智慧)的人,用着小聪明调理生活,让身边的家人保持愉悦与开心,大家携手共度这漫长的艰难人生,能让我在死掉后还能令这些人怀念,说,我是一个有趣的人(不是空洞乏味的人),仅此。

       那么,我喜欢为身边人付出努力和服务,为积累生活的智慧去学习,去想要变有趣而去保持好奇心,想去尝试一些新事物,这些是我生时要做的,是为了死后而努力去做的,想到这些可以感觉很踏实,也很充实,不太会为金钱而过于愁苦,也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得失而困顿,大体如此,感觉这就很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