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今天
文\罗丽卿
每一个日子都有爱。我想,在我不断追逐梦想的路上,我始终忘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我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我渐渐明白,每一个日子都有爱,这句话是构成我生命底色的动力。每一个日子都有爱,也就是我的梦想所在。
我曾经以为,过去的努力能够成就当下自己,但是,我似乎忘记了当下的理解,构成了未来的充盈。无论是哪一个节点,我更愿意相信,当下,就是我最喜爱的。
每一个日子都有爱,我把它分解为了三个问题;从他人的故事里,我获得了哪些有益的经验(有爱);如何让紧贴自己的地面(会爱);如何保持下去(久爱)。
有爱
很显然,今天早上我读到了董艳老师的文字,首先我为什么会关注她的文字,最初是在王维审老师的著作中有看到非常优秀的她的故事。我带着好奇,我开始阅读了她的文字。其次,当我加入新网师之后,我惊讶看到,我居然和她同属于一个学习共同体。因此,我更加愿意去读她的文字。最后,我看到,她是一个农村老师,却在教育的一片田地上诗意栖息。从她的文字表达里,我读懂了她所面对农村教育的现实,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她早就遇到了“新教育”,她开启了诵读课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初的开启,教室里涌动着无数的“不满”,她用智慧一次次把“不满”转化为了“满意”。
在介绍学生的不满的时候,她列举了学生的一些问题,比如“您喜欢的,有时我们不喜欢。”
如果在这一条人生经验上去思考下去,学生的不满来自于不理解,还是来自于不认同。她是如何实现这次转化?一次讨论会,孩子的心声此起彼伏,有的会说,读诗让我们快活,让自己自由,诗里有爱。孩子们还会质疑她,“孩子们每天写诗,你怎么不写。”“孩子们会说,我们比赛写”。
之后,她说:“研发课程要生命在场。我太急躁了。我要贴着地面行走。”此后,她给学生研发了“乡土乐”课程。
回到我自身,阅读了她的故事能给我怎么样的人生经验?
第一条:您喜欢的,有时我们不喜欢。
第二条:研发课程要生命在场。
会爱
说实话,如何让自己紧贴地面,这是我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我要有一种生命在场。
无论我给学生什么课程,我要眼里看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
于是,反过来想,学生会自己有想法,比如,学生的不喜欢,老师又如何知道。这样也就意味着,老师随时要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
教师要获得反馈,针对学生的反馈,对自己的教育生活的一种经验的提升。
“会爱”或许是一个方法论层面的事情,或许是一个经验性的累积。
“会爱”可能分解为一些问题:课堂内和课堂外。课堂内,如何做到会爱?课堂外,如何做到会爱?
在我看来,课堂内,我要理解生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但是,前提要有阅读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课堂外,我要处理好多重的关系,尤其是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会爱”可能是哲学性的词汇,似乎充满了抽象的意味,但是如何把“会爱”转化为一种实在的存在。
比如,课堂内使用“竹签桶”、“姓名牌”方式,充分调动孩子参与。课堂内使用“比赛”方式,充分调动小组,全班的讨论参与。课堂内强化自身的示范和引领。
久爱
如何持续坚持下去?今年,我很想开启“写给一个孩子的信”的这样做法。为什么我总是想这件事?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具体,是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
在我陪伴孩子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童年过程中,我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
我还有一个想法,“记下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事实上,我想到的这些方面,我都是致力于实现我的教育信条。
爱在今天,我不想说自己能够成为什么,至少我想成为一个出色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