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的,最近这几个月许多表达人焦虑的文章占据了各个版页的头条。可能是最近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不景气、物价上涨、互联网寒潮等原因,一篇篇名为《80后xx》《90后xx》《00后都已经……》的文章在朋友圈微博散开来。
看着别人也有和自己一样的焦虑,仿佛找到了同类一般。
然后一番自我安慰,读完细思,发现没什么用。让人不禁想:读这样的文章有益吗?
不禁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我们在读了这些文章之后也同样合古人一样空自嗟叹,真可谓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了。
诚然,即使是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也与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有相似之处,对人生也是同样的迷惘。“生兮若浮,死兮若休”。即便乐观旷达如苏东坡也会“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可见对人生的感叹,对现实的不满是文学亘古不变的母题。
今天的贩卖焦虑和古代的伤春悲秋并无太区别,“悲落叶于劲秋,喜条柔于芳春”“阴阳惨舒”和今天的遇到不顺之事感到悲伤,遇到开心的事觉得快乐是一样的。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魏晋人的通脱是现代人所没有的,毕竟当时的社会是四海纷扰,海内鼎沸,五胡占据中原,汉人只能偏安一隅。大小朝代如走马灯似的,人人朝不保夕。这与当下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不内心旷达一些,恐怕魏晋人个个都有抑郁症了吧!
而我们又能否做到和古人一样呢,不因外物改变自己,不因外界扰乱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