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走了太多国产文艺片青春疼痛狗血的套路,作为原著党,本能的把这部也列入了不进影院的名单。而今闲来无事看完,由衷的觉得电影高于原著,于是懒癌晚期的我躺着睡不着居然突发奇想用手机写影评,想当初看完《釜山行》感慨颇多也只是朋友圈安利了一番而已……
依稀记得多年以前读《七月与安生》时的唏嘘不已,多年以后的今天看电影依然热泪盈眶。暂且把这当做没出息的纪念一下以前躲在被窝里看书的热血青春吧。七月与安生,不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那个矛盾体吗,想要安定也向往自由,可是世间安得两全法,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天天嚷嚷着身体与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好吧,谈谈原著与电影:
七月,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性格好成绩好什么都好的漂亮乖乖女。总是被选择,从填志愿到工作到婚姻,手里拥有的东西太多无法舍弃,过着那种一眼能看到尽头的生活,却向往着安生抛下一切自由自在的日子。
安生,单亲家庭从小缺爱的她是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原著里的安生,当初读着似乎有张爱玲的影子,原著里的她多才多艺,并不是电影里面依附男人的寄生虫。她放逐自己任意漂泊,却渴望着有个家能够安定下来。
家明,青春有关的东西,当然不落俗套的有个男主角,不过他是打酱油的。他爱温柔漂亮的七月,也爱蜜汁气质的安生。借句话来说,前者温柔了岁月,后者惊艳了时光。在他心里,她俩就是红玫瑰和白玫瑰,也不知道在后来一个人的日子里,他是更想念那抹白月光,还是那颗朱砂痣。
撇开小说与电影来讲,两个好朋友爱上同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显然也有点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这三人的感情确实有点毁三观,可整部剧下来,却又觉得情有可原,感情这东西,本来就带点不可理喻。
原著里因为安生的离开,家明与七月过上了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日子,而且抚养安生的孩子长大。说实话,完全不喜欢安妮宝贝这个结局。七月再怎么深爱着家明,明知家明的屡次背叛,漫漫长的岁月心里真的不会有疙瘩吗?电影改写了结局,这也是我认为它高于原著的原因。
电影里七月放弃了这个不够爱他的男人,离开了自己多年来赖以生存的小城,过上了以前安生的生活。与此同时,安生重拾起了课本,过上了稳固的日子,最后帮忙抚养七月留下的孩子。
看吧,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里,漂泊的那个最后都没了,留下的那个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内心那个想要安定又向往自由的矛盾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后都安定了下来,这是成长的代价?
回归到生活平面,安逸稳定一眼能看到尽头的生活,和漂无定所何枝可依的日子,到底哪种选择更好?
预知和未知,到底哪个更可怕?
不过还是比较喜欢七月小说里的皆大欢喜,坚信各种生活方式始终都存在着。七月和安生交换了人生,各自过上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从此花开两朵,各安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