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去庐山,是为了避暑;秋天去庐山,那一定是去看雾。
大客车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一边峰壁峭立,一边渊深林黛。感受着山路弯转,想起了毛主席的"跃上葱茏四百旋",真的是四百个弯吗?于是问导游,导游却也说不出准确数字,告诉我大概是三四百个吧,不知主席当年走的是哪条路,因为庐山有前山和后山两条路。
"花径"就在酒店旁边,出了大门向左一转就是了。一条石板小路,沿着如琴湖边向远处铺去,或转或直,不时掩映在树荫中。走了大约十几分钟,一棵大树下见一青石小几,相对配着两条石凳,如果在古代,真是雅士手谈的绝好去处。
九十九峰入丹青,
九曲桥头迷花径。
九江如带衔玉瑗,
九老峰上看午晴。
没想那些平仄押韵的事,顺嘴溜了出来。
寻了一个石凳,我坐了下来。
忽然,从远处左侧的树影中,荡出一片乳白色的雾,临水徐徐踱入湖中。雾的最前面面积比较小,紧接着的便是弥漫一片。原来,雾也是有头的。山风轻推,慢慢地整个湖面便朦胧起来,远处的水榭小阁,雾霭掩隐,让人不禁想起传说中的蓬莱仙境。
其实,我一上山就被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分不清是雾还是云。你要说是雾,有时它却在谷中转出,你要说是云,有时它却贴地而来。以至于后来我不得不去问了问“度娘”,才似乎明白了一些。
简单地讲,云是一定不接地的,而雾就不同了,一定从地上升起,逐渐向上,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什么"爬坡雾"。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庐山的雾和云实在很难分清。
回来坐在酒店的大厅,门敞开着。不时也会看到雾在门口探头探脑张望,然后装作漫不经心地样子走进来。酒店的小姑娘忙着自己的事,也不理会它们,任由它们东看看、西瞧瞧,最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某个地方。
现在想来,"不识庐山真面目"也许不仅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的缘故。人在雾中不识己,雾漫沟壑迷山径,也是难识庐山真面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