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一流大学 培养一流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人才是强国之基、兴国之本 。2022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清华大学排名前二十,进入世界前一百的包括香港高校在内只有十二所高校。所以,创建世界双一流的高校尤为重要。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曾经总结说,一流大学要成为世界人才高地,必须努力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迈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全面提升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流大学要成为科技创新高地,以高水平创新成果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一流大学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加强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建设世界领先的大学创新体系;一流大学要成为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在开放创新、交流合作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意味着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树立世界眼光、拓展全球视野;一流大学要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传承创新、卓越发展,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学生群体、建设全球卓越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国际化承载力,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流大学要当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把深化改革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与推进“双一流”建设是一体两面的,改革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人才已成为化解问题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靠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靠人才,巩固国防靠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放眼世界,小到企业或市场竞争,大到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聚焦国内,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无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更好地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有真才实学、有创新精神、有担当意识、有良好品德的人才队伍,以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所以,创建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人才是我们国家的当务之急,在教育方面的落后必须迎头赶上,国家要从制度上、环境上、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我国教育改革模式,为培养世界一流人才铺好基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