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文专业毕业,当了几年的家庭主妇,重归职场刚刚加入一家职场内容的社群运营公司,突然让你写一篇职场类的文章,你怎么上手?
你平时就是一个对吃没太留意的人,现在加入一个作美食专栏的公号,要求你1天内,写一篇推荐文,你上哪儿找素材?
比如今天一位朋友问,可以写一篇情感婚姻类的文章吗?我想可以试试,于是开始在头脑中搜索,有一点思路的引子,具体的却还无头绪,接下来怎么办好呢?
最近结合写作练习,不断重温陈鸣老师的写作课。其中有一讲,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陌生话题,收集素材的方法。
01 什么是素材,素材从哪里来
陈鸣老师说,首先要明确素材是什么。
我想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素材理解成记满名人名言、励志故事的小本子,或者高考前背熟的那些不断套用的万能案例。
立意是文章的大脑,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没有血肉的文章就是一具骷髅。有血肉,但不鲜活,文章就是一具僵尸。
总结两条:
第一 现实生活中积累和搜集到,一切可以支持文章结构的原始材料都是素材。包括却不限于知识、观点、道理、语言、数据、事例等。
来源可能是看到的、听来的、经历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你的我的他的。
第二 素材需要长期积累,定期整理,内化成自己鲜活的一部分。
02 面对陌生话题,有效应对的方法和工具
第一 找索引,深阅读
这里的索引是指有很多人参与过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直接的引用、拿来,所以才说“拿着名人名言小本子写出来的,经常是僵尸型的文章”。
比如豆瓣、知乎,期刊论文库。而百度、谷歌就不能算是索引,它缺少一道被人筛选的过程。
作家马伯庸曾分享过,很多素材枯燥,那如何有效阅读资料进而产生好的创意呢?
他推荐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即带着明确的方向去多读几遍。古时候,大概是从经典书籍的深入阅读中,去获得启示。比如苏东坡读《汉书》,第一遍读政治,第二遍读人物,第三遍读官制、兵法等。马伯庸总结,反复看资料,带着问题阅读或许就能找到灵感。
第二 找线人,行家,知情者
我觉得可以说是找行家,找离事情本质最近的人了解情况。也就是在某个领域里呆了很久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初学写作者,总是愿意写兴趣爱好、本专业的内容。
陈鸣老师说,灵感不是等来的,是张嘴问来的。
高晓松说过一句话:“什么叫大数据?我做音乐这么多年,我就是大数据,你问我音乐的事情,我门儿清。” 他这句话就非常清楚地指出了线人的作用
第三 找先例
这是一种不得已时可偶尔采用的一种应急方法。记住,是不得已哦。
具体做法,就是把以前人们写过的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找出来,选出里面最有代表性的3到5篇,总结提炼他们的观点,作对比。
拿《避免运动损伤》这个话题举例子,你可以找出3篇最权威的、或者是流传最广的文章。
然后你的文章就变成这样:
关于避免运动损伤,曾经有A、B、C 3个观点特别受到关注,他们分别认为如何如何。
A侧重强调的是,B观点强调的是,C观点强调的是。
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共同点是什么。
最后输出你的对比结论。
找先例的方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素材变成自己的,记住千万不要变成抄袭。能否写出新意,写出额外增加的价值,在于你的对比角度。
总结:带着问题和目标,通过有筛选的索引,找到素材并深入阅读思考,同时向线人行家请教,不得已时才用先例法。
03 素材是长期的积累
从以上,特别要注意,不要抄袭,不要直接用名人警句太生硬。“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选择长远的路径。
自从开始练习写作,已经有意识的至少每天收集一条素材,目前已经到第84天。从身边小事、小情绪小感受、电影电视、反思回忆……素材无处不在。
待改进:
第一 及时记录、定期整理。
第二 刻意使用,才能得心应手。
作家从来不特意去搜集素材。作家只有生活在这种素材中才行。作家在这种素材中生活,思考,痛苦,欢乐,参与大大小小的事件。
人生处处是素材。慢下来,品一品,这些素材就会抽象为你生命画卷的一点色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