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樊登
讲书时间:2017年
作者:史蒂芬·柯维
以下文字根据樊登APP文字稿改编。
一、樊登与书的故事
2002年左右,樊登刚刚到北京没多长时间,在中央电视台做着一些不怎么出名的节目,永远都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还有莫名的骄傲。
所以当有人给樊登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樊登说又一本成功学的书,我们都以为起这种名字的都是成功学的书籍。
后来实在是被困住了,你就一定会四处地去寻找出路,樊登就看了这本书并且找到了史蒂芬·柯维的光盘。
樊登在家里黝黑的小房间里边每天放着那个光盘听他讲课,这真的成为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樊登在这本书里边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影响圈和关注圈。
当樊登学了这件事情以后,就开始琢磨我既然有那么多不可把控的外在事物,那么能做的事是什么呢?
樊登要努力地做我的影响圈的事情,所以从那时候开始,认真地读书《论语》《老子》,读各种各样的书籍,用一年的时间下功夫去读一本经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二、史蒂芬·柯维的简介
史蒂芬·柯维是一个真正非常伟大的思想家
他在一生当中,至少见过30多位全世界的领袖;他帮4个美国总统做过辅导,被称作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25双手之一
俄罗斯总统普京也讲过说,在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么一位思想的大师,所以他是真的有思想的一个人。
三、七个好习惯到底是什么?
(一)习惯的分类
七个好习惯其实可以分成 :
1.个人领域的成功
第一层次有三个好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这三个好习惯能够帮我们做一个事情,就是让我们的人格从依赖型人格变成自立型或者独立型的人格。
2.公众领域的成功
第二层次又有三个习惯,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让我们完成另外一个改变,就是从独立型变成互赖型。
3.最后一个习惯叫不断更新
保证你自己不断地螺旋式上升,这就是七个习惯的基本的结构。
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和思维转换的问题
当你脑子当中被植入了一个预先的概念的时候,你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因为你有自己的思维定式。所以如果你不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话,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多改变的原因。所以史蒂芬·柯维提出思维转换
什么叫思维转换?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自我净化的能力。
(二)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依赖阶段
依赖型人格就代表着这个人还没有长大,他还是一个孩子。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会说妈妈怎么办,爸爸怎么办或者这事不怪我。
第二阶段是独立阶段
我们需要从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的人格,变成“这事是我的问题,这事我应该担当,这事我能够想办法。”
要完成这个转换是非常困难的,就需要我们能够学会积极主动、要事第一和以终为始。
因为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你有自己的选择,愿意做影响圈的事。掌握这三个习惯你基本上可以从一个依赖型人格变成一个独立型的人格了。
第三阶段是互赖阶段
经过了这个转换之后又有三个习惯,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
一个人是怎么从独立走到互赖的,是因为他和别人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你需要去跟别人互赖之前,你要得知道最基本的原则,是投资情感账户。
人和人之间是有情感账户的,如果你在这个情感账户当中不存钱,你总想取钱,你会发现你很快就取不出来了。
保护情感账户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包括你要学会理解他人,你要能够注意社交的细节,遵守承诺,明确你的期望,保持正直诚信,勇于道歉以及无条件的爱。
这三个习惯让我们完成另外一个改变,就是从独立型变成互赖型。
我们上学时候有很多学霸,但是进入工作以后你发现学霸们未必就真的比那些学习不怎么好的人表现得更好,甚至有的更糟,为什么?
因为学霸就只相信自己,学霸觉得我能够成功就是靠我自己学习好,他缺少了从独立到互赖的这个跳跃。
(三)人生应该以什么为核心?
以家庭,事业,个人的自由,孩子或者环保等,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重点。
如果你以这些可变动的东西、以这些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东西为中心的话,那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就逐渐地跑偏了。
一个以事业为重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自己的家庭,而一个事事都以自己的家庭为重的人,可能会丧失精彩的人生。
以原则为中心
灯塔是永远不变的。而这个不变的灯塔在史蒂芬·柯维看来叫做principle ,就是原则
要以原则为中心,要以主动积极,要以这七个好习惯为我们的核心宗旨,全面地推进我们的人生。
四、习惯的具体理解
(一)习惯是什么
习惯=知识+技巧+意愿。
一个人做事,我知道怎么做,和我会做,和我想做,三个圆环的交界的地方就叫做习惯,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是我们的习惯。
所以一个人要改变一个习惯有多难,就好像发射火箭一样。
发射火箭的时候,在这个火箭上升的两三分钟之内所消耗的能量——就是离地大概几千尺的高度里边所消耗的能量——比它后来在轨道当中运行十几万公里的总和还要多.
所以每一次改变一个习惯最难的部分,可能就是开始的那十几天或者是那几天。
(二)第一个习惯,主动积极。
1.选择的权利
史蒂芬·柯维特别欣赏的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叫弗兰克尔,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边幸存下来的。书中提到人类最终极的自由是什么呢?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你作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但我们生活中大量的人就是从刺激到反应。
三种决定论决定着我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呢?
第一个叫基因决定论,我基因就这样,我这人天生就暴脾气,这是基因决定。
第二种叫心理决定论,我小时候我爸就是这么揍我的,我爸把我虐待成这样了,所以我也有着暴脾气。
第三种叫环境决定论,你看周围这帮人多坏,我不这样我活不下去。
这三种决定论全部都是把责任向外推的。这三种决定论的核心都是因为我受到了刺激,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回应。
如在厦门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大吼大叫,然后那个妈妈不要这样做。那个妈妈就说了一句话,她说:“谁让他不听话。”
孩子只要不听话,我就可以大喊大叫,孩子只要不听话,我就可以发疯,我就可以抓狂,我可以把他扔在马路上不要他,这就是从刺激到反应。
史蒂芬·柯维认为一个真正主动积极的人会发现从刺激到反应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叫做选择。
罗斯福夫人讲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
如果你不把伤害你的权力交给别人的话,他们是没法伤害到你的自尊、没法伤害到你的内心的。
从佛教的角度来解读,什么叫做自由?自由就是打破社会的惯性。这个社会的惯性就是你刺激了我,我就要有反应,你偷了我的东西,我就要生气。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当你能够打破这个社会的惯性的时候,中间选择的空间巨大,就是我选择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件事情。
2.影响圈与关注圈
影响圈就是你做了力所能及可以改变的东西
关注圈是你只能评论,只能发表意见,只能生闷气,但是你改变不了它的东西。
所以,一个积极的人应该把精力放在哪个圈呢?就是把精力放在影响圈当中做事。
如果你天天焦虑,天天痛苦,天天骂别人,天天指责,天天找借口,这都是在关注圈里下功夫,你的影响圈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当你在很多事上,遇到彷徨,遇到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影响圈,什么是关注圈。我努力地在影响圈当中发力,我的事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不抱怨。
影响圈和关注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你对它的态度,Attitude。
你是自己努力想办法去改进它还是你坐在那儿不停地抱怨,这决定了影响圈跟关注圈的根本分界线。
【总结】什么叫积极主动。第一有选择,第二要选择做影响圈的事,而不是关注圈的事
(三)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一个人在生活当中,有一个预先设定的目标。
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次创造,一次是在头脑当中创造出来,一次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创造出来。
在脑中的创造部分就对应着领导,领导就是你首先得能够知道我要去哪儿。
在实际的行动当中就对应着管理,管理就是我要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但是领导是我首先得知道做这件事是好的,这就是领导和管理的区别,也是行动和大脑当中创造的区别。
我们有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根本忽略了大脑当中创造这一步,就是每天麻木地不停地做不停地做。
放在人生的长度来说,你要学会改写你的人生剧本,你想象一下自己死了,躺在那儿,然后周围的人过来参加你的追悼会。他们说些什么,他们给你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和定义,你希望自己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
当你更多地想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撰写一个你的个人使命宣言
个人使命宣言就是你的个人宪法,你这一辈子要遵守的那些基本的原则、方向、目标是什么?
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内心没有羁绊;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 ,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总结】第二个原则我们要学会以终为始,找到自己人生的原则。写下你的人生的方向,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包括简化到每一件小事,在做之前也要首先找到做这件事情我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Smart原则设定目标,是领导力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
(四)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就是你首先要把重要的事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要保证它能够推进。
史蒂芬·柯维所创造的时间管理,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
应该优先做的并不是重要紧急的事,而是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
【参考书籍】《搞定》
如果你希望获得更多的时间,你得学会授权。
授权分两种类型
指令型的授权。当你是一个指令型的授权者的时候,别人做什么事你都要指挥,你去干这个你去干那个,你发现你最多只是个领班,你没法授更大的权力给别人。
责任型的授权。一个责任型的授权必须要做到的是明确预期成果,指导方针,可用的资源,责任归属以及明确奖惩这5件事情。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以后,被授权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就被调动出来了。
(五)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
每个人习惯于要赢对方似乎才算是获胜,但实际上你可以找到一个双赢的思路
双赢思维它的前提是什么呢?信任。
你要跟他人达成双赢思维,最重要的是你需要跟对方建立双赢的关系,就是你和他的情感账户当中要有足够的互信。
当然人和人之间未必都能够达成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宁肯选择不合作。不合作也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为至少我们没有投入更多的成本,没有浪费更多的精力。如果不能够达成双赢,我们就可以选择不合作。所以在这部分里边,如果想要了解得更深入,
【参考书籍】《第3选择》。
(六)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
当我们在跟别人沟通,要讨论一个事情,要达成一个合作的时候,其实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少说话,多提问,多让别人说一说。
你要能够学会倾听,很多人不会跟别人倾听。
如何学会倾听呢?
移情式的聆听,就是反映情感。你要能够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其实你根本不用去评判他
不要作自传式回应,忍不住就要评判。
当一个人听别人说话的时候,通常3秒钟之内,脑子里边就已经开始想我应该怎么回应他。
特别多的人而跟他所对应的叫。不会沟通的人就会作自传式回应,就是无论对方说什么,我
自传式回应的表现有:
第一个,价值判断,别人一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水平太低了,这是价值判断。
第二个,追根究底,那是怎么回事?
第三个,好为人师、自以为是。你应该这样,你为什么不试试那个呢,我上次试过那个就挺好的。
(七)第六个习惯,统合综效。
什么叫统合综效?他说大自然就是统合综效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树、灌木、草、微生物、动物在一块儿发挥了最好的一个效能,这是大自然的能力。
我们和他人之间要能够达成统合综效,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创造性地合作。
沟通分了三个层次。
互相提防,一般的沟通从互相堤防开始的,这个叫做输赢的思维;
互相尊重,这个是妥协;
统合综效,就是双赢。
我们不仅仅要追求妥协,我们还要追求双赢,这才是一个统合综效的过程。
沟通的过程要做两件事:第一个是尊重差异,第二个是调动创意。
尊重差异的时候,对方才能够愿意跟进。
当你看到别人跟你不同的时候,最好的回应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说你不同意我的意见,那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你不同意这个想法,那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这就是统合综效的第一步。
如果你能够邀请他来说,那么咱们能不能一块儿创造一种更好的方法呢?帮对方跟你一起创意。
所以当你能够尊重差异并且能够鼓动大家一起来发挥创意能力的时候,才能够真的达到统合综效,让所有人在这里边发挥出作用来。
(八)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哪些方面不断更新呢?史蒂芬·柯维讲,智力、身体、社会、情感和精神。
在智力的层面,你可以考虑读书学习等等,这是智力的过程。
在身体的层面,你需要冥想、锻炼身体、养生,吃更健康的食物等等。
在社会和情感的方面,你需要加入更多的联结,需要多做奉献,需要和他人的情感帐户之间经常地存钱。
在精神的层面,你需要追求更高级的认知能力,你需要拥有自己的哲学,你需要能够有自己的一套解读这个世界的方法,这就是你的价值观。
人生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分了三步,就是学习、实践、坚持。
当你学习了一个新东西,就要想办法去实践。实践一段时间之后,坚持把它变成一个习惯。
其实一个人学东西到最后能够做到之间,最重要的那个人是你自己。
你有没有能够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坚持?
学习、听到道理一定是一件有用的事,核心就是你自己能不能够把它用得好,把它不断地坚持和实践下来内化成为你的血液。
最后会用孔子的方法来回应史蒂芬·柯维。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关系;
孔子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就是一种双赢思维的体现;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说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千变万化的,以原则为核心的。
【个人行动】樊登在这本书里边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影响圈和关注圈。
我反思在这本书里边这次学到的感受最深刻的习惯就是“以终为始”和“双赢思维”。
一个是个人成长,一个公众领域。其后者,在我以前的人生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后会作为一个目标去经营。
同时,学到最深刻的概念是"选择的权利"和"情感账户"。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当一件事情发生,是你选择这样做,而不是受别人影响才这样做,将生活的主动权归集于自己,也将人生的责任主体明确到自己。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你要不断的投入,才能支取,并不是没有付出就可以支取的,如亲子,夫妻,朋友,同事,领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