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开天地的中兴:光武中兴(25年—57年)
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中兴。之前少康中兴、武丁中兴由于年代久远,缺少史料记载。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他先消灭赤眉、铜马,后征陇西、蜀地,在军事上取得完胜。在推翻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地方割据势力的战争中,刘秀的雄才大略都起到重要作用。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家统一,顺应了时代潮流。战争结束后,针对西汉末年和王莽时代的弊政,刘秀内政上轻瑶簿赋,与民休息,抑制豪强。社会秩序恢复,人口逐渐增长,国力得以迅速恢复。刘秀另一个特点是善于用人,而且能够厚待功臣,云台二十八将在历史上与唐代凌烟阁齐名。总之,刘秀的一系列决策为东汉二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二、臣子主导的中兴:昭宣中兴(公元前87年—公元前48年)
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一代雄主,在位53年。他建功立业开疆拓土,到了后期由于长年征伐导致社会凋敝、民穷财尽,苦不堪言。武帝去世后,汉朝连续两位皇帝汉昭帝、汉宣帝一共40年执政期间,通过种种务实的措施将武帝遗留的社会矛盾基本解决。从根本上扭转了西汉衰退趋势,史称“昭宣中兴”。霍光在这期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期间,统治者对内加强吏治、劝课农桑、恢复经济,人口从武帝末年3600万增长到5000万。对外打败匈奴、乌孙,匈奴呼韩邪单于朝见称臣,完成汉朝几代帝王的夙愿。安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东自车师、鄯善,西抵乌孙、大宛,西域诸国从此纳入汉朝版图。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巨著《史记》尘封多年后在宣帝时也终于拨云见日。
三、回天无力的中兴:元和中兴(805年—820年)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再无昔日风采。藩镇割据、外敌入侵、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安史之乱结束40年后,唐宪宗李纯即位,年号元和。
唐宪宗在历史上是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把先祖唐太宗、唐玄宗当作学习的榜样。在他执政15年时间里,政治上选贤任能,几位宰相都是一时人杰。军事上平定藩镇,敢于用兵,重振了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
可惜唐宪宗在位时间太短,此时唐王朝积弊已深。所谓的“元和中兴”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在国力上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时相去甚远。宪宗死后不久,藩镇势力再起,唐王朝再也无力回天。80多年后,唐亡于藩镇朱温。
四、名不副实的中兴:建炎、绍兴中兴(1127年—1162年)
建炎是宋高宗赵构即位时的年号,赵构帝王生涯只用过两个年号:建炎4年和绍兴30年。所谓建炎中兴,无非是赵构在两个年号34年里,靠苟延残喘割地赔款换来屈辱的和平。赵构的帝王生涯一共做了三件事,一是四处逃跑,躲避金军,一度曾逃至海上。二是任用佞臣秦桧,杀害忠良岳飞,留下千古骂名。三是急流勇退,接班人选的不错,得以安度晚年。赵构一生,对国家治理并无建树,更谈不上恢复河山了。之所以将建炎名列其中,说来赵构还是沾了臣子的光。南宋中兴四将名气太大:韩世忠、岳飞、张俊、刘琦,特别是前两位大名鼎鼎,千古流芳。因此笔者以为建炎中兴名不副实。
五、回光返照的中兴:同光中兴(1861年—1895年)
我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上最后一次中兴,发生在清同治和光绪两个皇帝执政期间,含金量极低。以洋务运动为开始,以甲午战争失败宣告结束,前后折腾三十多年,建了几个制造局、工厂,利润大多也进了私人腰包,中国社会更加沉沦。
所谓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都是一时人杰,怎奈回天无力,无非是为日落西山的清王朝强行续命而已。自强不成,战场上连遭败退;求富不成,海关关税长期被英国人控制;师夷长技,还未制夷反败于东瀛小国。所谓中兴,在真正的列强面前一戳就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