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角发现“猫咪领养活动日”的招贴。猫咪来源就是社区一带的流浪猫,被居民发现后送到名为GREENHOUSE的民间救助站。虽然没有严肃考虑过领养,但爱猫如我去看看也好。
GREEN HOUSE这个名字和流浪猫不知经历过什么的神秘气质不搭,过于明艳,我觉得改成狄更斯的BLEAKHOUSE才有波谲云诡的文学调性。
GREEN HOUSE真的是GREENHOUSE,小小的一间玻璃房,在私宅的花园里,因为太小,每次只有2,3个人可以挤进去看猫,我不得不等在外面排队。
美国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哪怕这么小小的一个关于5只流浪猫的领养活动也充满商业策划,花园里的桌子上放满各种饮料,咖啡和甜点,每一样背后都有赞助商,在你准备要点咖啡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你,这是附近新开的咖啡店赞助的咖啡并让你有空去帮衬。
我遇到一对年轻情侣,男方是一个亚裔,但身形是典型的美国大胖子身型。纳博科夫曾经写过自己对美国的热爱,他对于自己变成一个美国大胖子感到尤其满意,似乎是一种归属感的象征。女方棕黑色肤色,四肢壮硕,面部扁平辽阔,皎洁如月,让我想到高更笔下塔西提岛的妇女。
他们有一只黑猫。
事实证明,猫的气质可以战胜一切俗艳,在我看来有点过度的粉红色装饰,无损每一只猫的冷淡和疏离本色,反而让他们看起来欲拒还迎,捉摸不定,就像达芬奇笔下一脸不高兴的吉内薇拉。
因为太冷,等在外面的人最后都挤进来了,大家连转身的余地也没有。
比较遗憾的是,好像并没有人看起来是怀着领养诚意,都像我这样看热闹而已。
我比较喜欢一只叫Roscoe的黑猫,但我根本不知道过几年自己在哪里,无需理智发出告诫,欲望自行消解。
走出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我突然想起里尔克的句子“居于波动,于时间内无故乡。”
然而一些美好的事物,总让没有故乡的人生出一点莫名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