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一)
我喜欢在夕阳里走着香樟路回家,那一条路两边香樟浓密茂盛,像极了《何以笙箫默》中默笙等以琛的那一条街。
香樟路上有我最喜欢的西西弗书店。平日里不算忙的时候,总爱去转一圈,若是碰到喜欢的书,便买了去。亦或者在里面泡上一杯咖啡写稿子,一坐便是一下午。
这一天,当我在笔记本上为最后一段敲上句号,点了保存,打包发给编辑,动作一气呵成,我知道,那些舍不得忘记的往事终是成为了过去,比如陶廉。
(二)
和陶廉相遇,如今恍然算来,已经有十年之久。那些年少的岁月,我极喜欢待在姑姑家,甚至假期也是一半在姑姑家,一般在自己家,妈妈曾笑道我似乎更像姑姑的女儿。
陶廉家和姑姑家算是世交,两家关系极好,你来我往也是常事。因此,在姑姑家的日子,常常能够见到陶廉。
陶廉话不算多,我一直认为他是老成持重,故意装深沉。因为在姑姑家小书房,他总爱率先拿走我喜欢的书,还不忘嘲笑我“资历浅”。
不过如今仔细想来,虽然年少时相遇,但交情着实谈不上。而真正算上有交情,已经是高中时期了。
陶廉比我大两届,我进校读高一,陶廉已经在奋战高三。在学校偶有遇见,或许是互相记着年少相识,微笑不言,算是打招呼,不过在我看来,颇有一种一笑泯恩仇的味道。
一年后,陶廉考了一个很不错的学校,父母亲朋奔走相告。升学宴那天,我看着陶廉“巧笑言兮”应付着周围人的夸赞,我虽腹诽他伪君子,但也是真切的替他高兴,甚至隐隐约约有一种与有荣焉的错觉。
高考后的假期陶廉像放出笼子的鸟,和要好的朋友出去玩,也会大发善心的把我带上。他的说辞是要带我去受一下熏陶,以便让我有足够的动力,好好学习。我父母深以为然,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陶廉的朋友一定也是优秀的,让我多接触,自然是稳赚不亏的生意。
我对这样的逻辑嗤之以鼻,再一次腹诽陶廉伪君子,但能够出去晃,我还是十分开心的,也就不去计较了。
当陶廉的朋友问起我是谁时,陶廉总会带着三分笑意,拍着我的脑袋道:“一位叔叔家的小丫头”。
是的,长大了的陶廉几乎不怎么唤我的名字,出口便是“丫头”。
我为此时常抗议,明明只比我大两岁,却有一种仿佛是我长辈的优越感在那。陶廉每每只道:“丫头喊起来比较方便,好记”。
(三)
我高三那年,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每隔一段时间,陶廉都是打电话或者发视频给我,问问我最近的状态。偶尔遇到一些困惑,他也总能帮我解答清楚。
室友都知道我有一个在读名牌大学的学霸朋友,并且固执的默认为是我的男朋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们常常念叨以致于产生了洗脑的作用,后来,我竟然也不再反驳,这一点是陶廉所不知道的。
高三辛苦且充实,日子如流水般过得很快。六月那场“大战”,我算是发挥得不错,虽然比不上陶廉,但也还差强人意。
皆大欢喜的局面,处处透着欢喜。不过唯一的遗憾是说好要回来陪我庆贺的陶廉没有回来,说是去云南支教去了。我试图联系他,想要和他分享我的喜悦,但他的手机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
陶廉回来已经是八月末了,家里正紧锣密鼓的帮我准备上学的东西。
我和陶廉坐在滨江路的长椅上,喝着山城啤酒,第一次像正常的朋友那般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
陶廉难得的没有唤我“丫头”,他说:“云冉,上大学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对他这样突如其来的认真缓了缓,继而同样认真道:“我要看很多的书,最好是把图书馆的书都看完。然后出一本书,把身边人的故事都写进去。”
陶廉拍着我的脑袋笑道:“天真,但是要加油哦。”
那晚,面前是寂静无声的江面,头顶是星群密布的星空,身边是陶廉,青春期的美好似乎在那晚展现的淋漓尽致,我想当然的认为,此后我书中的故事,笔下的人物都是欢乐的。
(四)
上了大学,刚开始和陶廉联系得比较勤,但渐渐的,就不怎么常联系了。我把原因归结为陶廉大三了或许是忙吧。
而且,我有一个特别傲娇的坏脾气,就是如果我发现聊天时对方有些敷衍,终止联系后,我是绝对不会主动联系的。
所以,在一次很久不联系后,收到了陶廉的消息。消息内容第一次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却要装作淡定的模样。
陶廉说,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喜欢他,纠结了很久,想问我一个女孩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样子的。
我有些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个女孩,让那般明朗带着些小霸道的陶廉变得如此小心翼翼,不惜来问我这个“丫头”。
我把编辑了一大段的信息一个字一个字的删除,然后只发了一句“若是真的喜欢,就告诉她。无论结果怎样,至少你争取过”。
陶廉没有回我信息,我也再也没有主动找过他。似乎默契的回避着某些东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陶廉偶尔也还是会问候我,亲切不失礼节。只是每次我都以有些忙,下次联系终止了谈话。
(五)
后来,听说陶廉带女朋友回家见父母了,还把她带去了姑姑家,谈及时,他们都夸那个女孩很不错。
只是只有我在想,一起坐在姑姑家餐桌上的小孩终是长大了,长大了就会牵着别人的手走过年少时的路,物是人非。
后来,我真的出了一本书。书中的故事一半欢乐,一半忧伤。一半沉重,一半明媚。
但是我知道,不管故事的结局怎样,逝去的终究是逝去了。纵使再美好的结局也代替不了在无忧无虑的岁月里,和一个正当最好年岁的人一起走过的路,说过的笑,谈过的理想。
后来,大街上人来人往,我独自一人,春秋冬夏,行走在香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