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映像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说来可能你们不信,魔都对于跑过不少地方的我来说,却很陌生。活了四十多年,仅去过两次,第一次是1997年大学即将毕业的那个春天,学校组织去同济大学参加实践课程,住在校园内。抽空去转了转外滩、南京路以及豫园,还有总是逼仄潮湿的里弄棚户。记忆比较深刻的是校园内那个卖早点的大妈,摊子旁边挂个手写牌子写着烧饼,班里一个粗心的男同学排了好长的队好不容易轮到了,说买两个“烤饼”,大妈生气的翻起白眼说:“去看看清楚,我不卖烤饼”。这位同学被拒了,愣是没吃上这两个饼。

    第二次是在京工作后的第二年,跟同事去上海出差,短暂停留两日。记得那时陪单位一个四十岁的会计姐姐去南京路某商场买鞋子。她想一次试两双,售货员说试一双好了再拿另外一双。会计姐姐很执着说:“我们北京来的,诚心想买的。”只见售货员不紧不慢回了句:“哪里来的也是这样。”气氛突然就尴尬了起来,有两虎较劲的赶脚。

    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样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总在各种媒介看到魔都的日新月异,却再未亲身体验。这次跟同学相约去看展会,有机会再一次感受魔都。

      首先是交通工具,高铁窗明几净,有专门的垃圾区、饮水区、大件行李存放区、以及餐车,设施全且方便,真的把美国欧洲的列车甩出一条街,怪不得老外夸赞呢。虽然要乘坐5个小时,却因为环境舒适整洁而不觉得漫长。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从南京上来的一位30岁左右的女士坐我旁边,不带耳机一直打电话、跟孩子视频比较呱噪。

      到达上海虹桥车站已是傍晚,坐地铁去酒店。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感觉仍旧置身于北京高峰期的人流里,并没有觉得已经到了另一座城市。记忆中的上海人民喜欢说土语,不喜普通话。那时坐公交、问路就比较困难,听不懂。如今在地铁里听到的大多是普通话,也许也是外乡人到上海多了的缘故吧。

      在上海待得这两天天公作美,初冬里阳光灿烂。走在静安寺附近的大街上,浑身暖洋洋的。街边仍旧有绿树点缀,总体感觉比北京小巧清爽,有着优雅和小资的情调。比如我们吃的一家川菜馆叫“付小姐在成都”,而北京就叫“重庆辣妹子”;再比如有一家叫“蜀城巷子”,而北京就叫“蜀国演义”。

      漫步上海,脑海里总是闪现一幅画面:上海就像京剧中的青衣,精致的装扮,手拿帕子轻盈地颠着脚迈着小碎步,风韵袅袅;而北京就像一位膀大腰圆、混身腱子肉的壮汉在举大锤,浑身流汗、彪悍粗旷。

    总之,我的上海印象也就是二十年时代变迁的浓烈缩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与其在愤怒中 诅咒别人 不如在痛苦中 解放自己 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别人 更要学会 站在别人的位置 偶尔回首 ...
    高手如林阅读 170评论 0 1
  • 人们常说吃饭七分饱对肠胃和身体最好,又说爱人不要爱的太满。那是不是也爱到七分刚刚好呢?我是一个练食欲都控制不住...
    冷泠冷泠泠阅读 820评论 0 0
  • Zucchini,m,fourth,,.itdd
    大战一百回阅读 182评论 0 0
  • 长江不息,奔驰于天地,过都江堰后矜持婉转,青霞流烟,高山危耸,风尘不见 。峻峰雄奇,翠屏天南。 十月秋,假难寻,客...
    赛腾烟阅读 771评论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