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以猪、牛、鸡肉等为主要荤食种类。若是有人吃穿山甲、天鹅等就有点标榜自己是“显贵”的身份了。中国人向来好吃,这些稀有动物究竟好不好吃我们不知道,不过却值得探究一下数千年来中国人都吃啥动物的肉。
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懂得驯养“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牲获得肉食。不过,今天我们食用最普遍的猪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非高大上的肉食,“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也就是说,诸侯和达官贵人都吃牛羊肉,只有牛羊才是上等肉。
牛羊肉是最贵族化的肉食,《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牛在农耕时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许多朝代都不许私自宰杀牛。唐宋时期,牛更是不管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自己食用。物以稀为贵,牛肉自然在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这种从先秦时期养成的饮食习惯,一直深深地影响到后世,在唐代著名的烧尾宴之上,菜谱是这样的:通花软牛肠、光明虾炙、白龙曜(牛里脊肉制成)、羊皮花丝、雪婴儿(豆苗贴田鸡)、仙人脔(奶汁炖鸡),小天酥(鹿鸡同炒)、箸头春(烤鹌鹑)、过门香(各种肉相配炸熟)等。可见,烧尾宴上有牛、羊、鸡、鹿、鹌鹑甚至青蛙,就是缺少猪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李白的《将进酒》里写“烹羊宰牛且为乐”,而不说“烹猪宰鸡”。
宋朝吃羊是从皇家流行开来的习俗,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宋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从官员到民间,羊肉成为了宋朝餐桌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或是中秀才举人,还是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在宋朝,猪肉仍然不是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肉食,或者说猪肉仍然是低档的肉食。南宋高宗在清河郡王张浚府上吃了一顿,菜谱中天南海北,地上跑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唯独没有猪肉。所以苏东坡说:“(猪肉)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真正让猪肉沾上点贵族气的,还是苏东坡,在杭州任上,因为治理西湖,要解决民工的吃饭问题,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小火慢炖”的方块肥肉,这种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等做成的猪肉菜肴,被命名为“东坡肉”。
明朝时,猪肉逐渐流行开来,至少在皇家食谱中已有所见,《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说明此时猪肉已经能够登上大雅之堂。到了清朝,“二师兄”终于实现逆转,成为了汉族的主要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