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帮助初学者,红学研究者绕行。
《红楼梦》第三回的回目是“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回目两句话交代了本回的主要内容:林如海把黛玉的老师(西宾)贾雨村推荐给了内兄贾政;贾母疼惜外孙女,把失去了母亲的黛玉接到了自己身边。
有了林如海的介绍信和贾政的关系,贾雨村很快就成了金陵应天府的知府(相当于南京市长)。
如果说第二回的重点是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来介绍贾府的环境和人物概况的话,本回的重点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部分多年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就连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也是从这里开篇。本回通过林黛玉的视角重点介绍贾府的人物。
黛玉首先认识到的是来接她的贾府的下人们吃穿用度不凡,这个认识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浪费,下人们都“吃穿用度不凡”,主子就可想而知了,这也印证了第二回冷子兴关于贾府奢靡的“演说”。
黛玉进贾府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去世,身边没有兄弟姐妹,家族也没有几个人,林如海的身体也不好。所以即便有贾母疼爱,七八岁的黛玉“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个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寄人篱下的酸楚就自然而然了。曹公的这几笔有意无意的交代为黛玉“还泪”作了很好的铺垫。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解释,古代的女子嫁出去就成了亲戚、成了客人,黛玉的母亲在贾府都是客人了,黛玉自然也是客人。这就是她为什么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的原因。本回后面宝黛初会时,贾母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贾母虽然疼爱黛玉,但黛玉是“外客”!
黛玉进贾府自然首先看到的是“敕造宁国府”,敕造就是奉皇帝之命建造,足见贾府的地位显赫。宁国府是敕造,荣国府自然也如此。
母孙见面后自然是要哭的,属于人之常情。但“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啼泣”,到底有多少人是真哭,有多少人是假哭,需要读者慢慢体会。
哭完之后,贾母说请姑娘们来,今日不必上学了。这里要注意的是贾府的姑娘是要上学的,这在古代很少。为什么姑娘们要上学?因为贾府的大姑娘元春就是因为读书好,才在宫内做了女史。女史是个官职,由知书达理的妇女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元春是读书的受益者,捎带着贾府也沾光,这是后话。
元春这个时候在皇宫上班,自然不能出场,但她和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合起来的谐音是原应叹息,曹公通过她们姐妹的名字预示了她们的命运。
三个姑娘是一样的妆饰,不知道这是不是最早的校服?
黛玉见过了大家,大家自然也要观察黛玉,发现黛玉身体虚弱,需要常年吃药。黛玉也做了自我介绍,“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一世”。黛玉来到贾府,所见之人都是外姓,一世不得平安已经不可挽回。
黛玉所见人物之中曹公浓墨重彩描写的首先是王熙凤。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这种人生活当中很多,但进入小说中这是第一例。王熙凤爽朗的笑声显示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只有受宠之人才有这样张扬的笑声。王熙凤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从后门进来的,这种场面可以参照皇帝以及高官出行,讲究排场必然要奢侈浪费。至于从头到脚的装饰,一方面揭示了贾府的奢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王熙凤的庸俗。王熙凤的肖像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个活脱脱的霸道的女总裁。
值得关注的是王熙凤虽然不识字,但说话艺术高超,且看: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就去世了!”
这番话至少夸了八个人:先夸黛玉漂亮,接着说“不像外孙女儿,倒像是嫡亲的孙女”不仅夸了在场的迎春、探春和惜春,还夸了不在场的元春,最后来了一句“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则是告诉黛玉,贾母对她的关爱。还有邢夫人和王夫人听了也很受用,自己的女儿漂亮,当妈的自然高兴。
黛玉的母亲刚刚去世,王熙凤自然要提这个事,“说着,便用帕拭泪”——曹公无闲笔,王熙凤到底有没有流泪呢?贾母的一句话揭示了答案:“我刚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王熙凤一听,忙转悲为喜——活脱脱的情绪管理大师。
王熙凤为什么会被贾母和王夫人喜欢从而执掌荣国府的大权?原因之一就是会说话,情绪管理到位。
接下来王熙凤在谈笑之间不但安排了黛玉,也安排了黛玉的下人。既给了黛玉面子,又在贾母等人面前加了分。这种加分接着又增加了一项:王夫人叮嘱王熙凤给林黛玉裁衣裳。王熙凤又说了一句让王夫人高兴的话:“这我倒是先料着了……等太太过目了好送来。”——不管有没有先准备,反正是要王夫人过目的,既给了王夫人面子,又给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
黛玉接下来要拜见的人是大舅贾赦。贾赦托病没有见黛玉,此处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是来回要坐车,此处交代了荣国府之大:“她们坐了青䌷(绸)车,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驾上驯騾”。另一个是“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贾赦的好色初见端倪。
二舅贾政的居所却是另一番景象:黛玉在贾政的堂屋中看到了皇上题写的“荣禧堂”大匾以及河东安郡王题写的对联,这里显然是荣国府当家人的住所。比较奇怪的是荣国府的当家人不是老大贾赦却是老二贾政,唯一可以解释的是贾政喜欢读书,得到祖父贾源和父亲贾代化的喜欢,毕竟古代中国讲究耕读传家嘛。
黛玉除了观察贾政和王夫人住所的家具陈设以外,也留心丫鬟们的装饰衣裙和举止行动,果然和别家不同。当然,她最注意的是哪里她可以坐,哪里不能坐。年龄虽小,心眼很多,这就叫做“心较比干多一窍”。
黛玉没有见到贾政,却听到王夫人叮嘱不要招“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贾宝玉,这个极其厌恶读书最喜在女孩子堆里厮混的表哥因为有贾母溺爱,特立独行,无人敢管。
接下来,王夫人带着黛玉去贾母那里吃饭,经过了王熙凤的屋子,王夫人很自然地交代林黛玉少什么东西来这里找王熙凤。“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小厮,都垂手侍立”。敢问你在这个年龄段在干什么?
吃饭的过程这里不再赘述,饭后吃茶因为和黛玉从小受到的教育不同,“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她不想和任何人不同,哪怕涉及惜福养身。
饭后的闲话可不闲。且看黛玉和贾母的对话:
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前面交代黛玉进贾府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这次对话就被黛玉“在意”了,后文当宝玉问她的时候,黛玉就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终于,贾宝玉要出场了,作者用了一百多字来描写贾宝玉的着装和相貌,黛玉见了之后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是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黛玉是心理活动,宝玉可是直接说出来了。为什么刚刚见面的两个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是一见钟情,是因为他们的前世一个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神瑛侍者,一个是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的绛珠草。——如果说有缘分,这就叫做缘分。因为有缘,宝玉黛玉相处就非常融洽,王夫人之前交代的话语就自然成了耳边风。
小说接着用两首《西江月》描写了贾宝玉,红学家一致认为这是作者用了似贬实褒的手法,相关解说车载斗量,这里不再赘述。
宝玉眼中的黛玉又是什么样子呢?曹公只有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没有着装描写。这段描写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通过两个典故既写了黛玉的多心,又写了黛玉的美丽。宝玉经过仔细的端详之后还给黛玉送了两个字叫“颦颦”,意思是皱眉,这俩字用来描写黛玉其实很恰当,知黛玉者,宝玉也。小说在后面的诸多情节中,只要黛玉皱眉,宝玉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心有灵犀,也可以理解为知音。
宝玉是一个见了自己喜欢的人便掏心窝子的人,得知黛玉没有玉便摔了自己的玉,在他看来,这个神仙似的妹妹应该也有玉。那时宝玉年龄尚小,很快就被贾母哄高兴了。
该见的人都见了,贾母就给林黛玉安排住处并且把一个叫鹦哥的丫头给了黛玉。和迎春等人一样,除自幼乳母外,四个教引嬷嬷(mo),两个掌管差钏盥洗的丫鬟,五六个打扫卫生的小丫鬟。这样算来,黛玉身边就有十二三个人伺候了——这就是古代的大户人家。
小说在这里顺便介绍了宝玉的大丫鬟袭人。袭人是贾母身边的丫鬟,因贾母溺爱宝玉便把这个心底纯良之人给了宝玉。袭人有个特点,主子是谁就效忠谁。按贾府的规矩,她迟早会成为宝玉的妾,她也愿意成为宝玉的妾,她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本回最后交代黛玉第二天早上向长辈请安的时候,看见王夫人和王熙凤拆阅金陵薛家的来信,得知薛蟠依仗财势,打死人命,案子在应天府审理。(应天府的知府是谁?请回到文章的开头查看)这是章回小说的惯用手法,以便于吸引读者。
本回解读至此,若有错漏,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