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正知是直接感知的、推论得出的、被验证无误的权威经典或圣人开示的知识。
前面我们提过,人的意识由末那、菩提和我慢互相作用产生。菩提就是我们的智性,如果把它看做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根据二元理论,它是由正知和谬误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而智慧就是就是基于事实的知识及推理官能对智性进行感受、思考和行动,并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自身。智慧的属性是内在的、休眠的,每个人都圆满具足,同时,却需要我们去唤醒它。在瑜伽的体式练习中,我们通过对身体努力的伸展以获得平衡、稳定,权衡我们的上臂和下臂、左脚和右脚、内在和外在等等,通过精确的、彻底的平衡与分辨过程,不断地培育和塑造我们的智慧。通过调息、制感和进一步的瑜伽阶段,将使我们的智慧逐步净化和彻底唤醒,最终超越智慧,向内走向灵魂。这一过程是需要我们通透地理解心意波动的五个层面以及它们的内在勾连,本节只是精微地分析和理解正知这一部分。
首先,正知是我们直接的第一知觉。打个比方,我们看到了一条眼镜蛇,盘坐着吐着信子。这里面有一部分是第一知觉,一部分是推论。我们的第一知觉是看到一个线状的活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然后,智慧通过智库的知识得出这是一种眼镜蛇,从而推论它就是眼镜蛇,然后会继续推论它是有毒的,危险的,指示我慢下一步行动。这时候“我慢”会根据以往经验,寻找最合适的方法逃离或者进行攻击。如果经过搜索没有任何经验,基于谬误或幻想或者麻木,我慢将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呆若木鸡”的状态。当然,经过推论,我们可能得出错误的判断,认为它是另一种毒蛇或无毒的蛇,从而继续得出错误的推论和行动,下一节再讲述这一部分。所有你看到的包括你推论的,就是你亲自体验到的,都是你的亲证,这时候它就是独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正知。
刚才已经提到了推论,你看到眼镜蛇,你会想到有毒,看到它吐着信子,你会想到攻击性和危险。尽管你没有看到毒液,也没有受到攻击,但你可以推论。如果我们推理正确,我们从直接感知中推论出的一切也都是正知。
正知还有一种来源,是被验证无误的权威经典或圣人开示。我们能够完全相信经典、真理,是因为它们出自哲人、圣人、先知和权威人士所言。
以中华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为例,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这是圣人之言,需要用心理解它,相信它,实践它。但是如果因为我们的智慧不足够,而去借助了其他人——比如朱熹的集注——去理解圣人的话,就会产生谬误,至少它是朱熹的谬误。这一部分将在1.9节做更深入的分析。当然,孔子之“仁义”及“礼”讲的正是我们本节所述的精髓所在。孟子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推论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增加的“智”也是本节智慧的精髓所在——对智性进行“是”与“非”的分类,也就是“正知”和“谬误”的分类。董仲舒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推论,加入了“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董仲舒的“信”正是“正知”中对经典、真理的相信,哲人、圣人、先知或权威人士,他们见过真理而开示给我们,我们依据这些经典实践于生活,总是不会错的。但是你不能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就去做,而是要有所依据,运用我们的智慧去做正确的推论而得到正知。
最后我们还可以知道,个体智慧不同灵性智慧,灵性智慧是个体智慧的终极显现,它不做决定,它知晓,它超越时间。一个瑜伽行者必须能够超越,进入并持续地存在于灵性智慧里,不管这个世界存在多少令人分心的事。不管是虫子的嗡嗡作响或是弥漫着的刺眼的日光,感官存在的表征必须被阻断。实际上,之后比被放逐伊甸园还要美丽的天国的体验及声音就会进来。
这是我们必须努力去达到的瑜伽境界。
——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