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本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这一“利”字甚是诱人。钱财之利,权柄之利,名位之利,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他们舍弃本心追逐在利欲的污流中,在历史的波涛中黯然失色,被冲击到岸边,永远的淹没在沙砾里,为后人所不齿。但更有一部分人经得起岁月考验,在利益面前不失风骨,不失本心,一路行来,袖染芳香,名垂千古。

        世间风物流传数载,走过沧桑岁月,多少故事早已零落在无名的角落。曾记否,首阳山上那两道颀长的背影?周武王扶夫文王灵柩,率大军奔袭千里伐纣,伯夷叔齐于马前叩首哭谏,父丧不葬是为不孝,臣子伐君是为不仁。后来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君临天下,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从此伯夷叔齐之名载于青史,铭于后人心间,永不敢忘。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皆对各类草木寄予了独特的情感。屈原是栖息在文字长廊里的香草美人,他笔下的词句仿佛在芝兰麝香桂中浸染过一般,香气袭人。屈原所作的橘颂中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天地间最美的橘树只习惯于生长在一方水土,天生不可移植,只可生在南楚。他笔下的橘树与附庸名利的世俗全然相异,坚贞不屈同天地一般不朽。屈子赞橘树“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由此观之,伯夷叔齐在后人眼中成为坚贞不屈的楷模,文人志士争相效仿,愿与他们跨越时空的逆流,成为生死相交的挚友。这种精神已绵延延了千年。每当国家危亡之际,总会有人舍利取义,这正是华夏古国于世长存的缘由之一。因此“固守本心,不为利所动”是个人境界提升的必要条件,更是我们民族长存的必然选择,当整个社会被这种精神所浸染时,不正之风自然会烟消云散。

         挣脱了贪婪的禁锢,怀揣本心便能惬意行走在曲径幽处,悠然聆听潮涨潮落,安然细嗅豆蔻芬芳,淡然相望云卷云舒,而不会迷失在车水马龙间,不知人生所向。不为利所动,如何能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拾一根稻杆为笔 从沃土里粗描 窥见生长者的黄昏 立一座碑写一段 画成夏蝉 无意作假去蜕壳 在此之前 疏远过土地 疏...
    海子三月归阅读 490评论 10 35
  • 薛侃录里提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学者患了眼疾,整天悲情不已,凄凄惨惨戚戚,对眼疾总是担心的要命。阳明先生看到这个情形...
    心同理阅读 2,182评论 0 4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8,588评论 0 18
  • 恰逢6.7号即将来临,不由得想起来去年这时候的我。准备了整整三个月,也许很短暂可对我而言这三月确实很关键,有一个可...
    叒孨阅读 151评论 0 0
  • 八十年代的孩子实在是没什么可吃的,家里啊,串门拎着几瓶罐头就是孩子们打牙祭的,盼呀盼,大人就是把罐头摆在那不动,小...
    活着的责任阅读 290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