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见闻1

今天回来的早,能够赶在十一点之前到家,很不错。

说两件事吧。

今天扶贫入户检查,来到一个五口之家。进门发现这家房子盖的不错,两层楼,装修也挺考究,不像是贫困户的样子。

男主人刚好下班回来,向他询问了家里的情况,才明白他家的贫困户是符合条件的。

这一家情况是这样的:男主人老王原来在一家企业工作,因为有技术,会修理机械,收入不菲。攒钱为家里盖起了楼房,送两个孩子到私立学校上学,经济条件相当优越。

后来他父母相继病倒,母亲在家卧病三年终于撒手人寰,老父也瘫痪在床。他不得不辞掉之前离家很远的工作,回家照顾父母。家里情况每况愈下。

现在老王老婆在县城某个宾馆打工,两个孩子转到了离家相对近的十几里之外的中学就读。他只在村里附近找了个伙计,每天中午都要赶回来为老爹和两个孩子做饭。两个小孩为减少开支也在家走读,六月份的大太阳下他们结伴回家吃午饭。

因为父母的大病让老王花干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没办法,之前生活富足的老王只好向村里递交了贫困户申请,想获得政府的救助。

在屋里见到了刚下班回来的老王。通过观察和交谈,发现老王是一个非常精明强干的人,也就是农村常说的那种“能人”。

老王说话思路清晰,原来的小康之家现在做了贫困户,但见不到一点其他贫困户那种低眉顺眼的自卑样子,眼神里透着对生活的热情。

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家脱贫是迟早的事,现阶段家庭处于低谷,过的几年等把瘫痪的老父亲送终(想法有点不阳光,但是实情),或者两个孩子大学或者高中毕业找到工作,老王立即就能脱贫致富,重回村里富户行列。

我从老王的眼神里看到这种自信,也因为知道他懂机械技术而相信这种自信。

这样的家庭看着就有希望。

当然也有完全看不到希望的,例如另一个村的老李家。

老李不到五十岁,身体健康,尚有劳动能力。老婆有精神病,总是说胡话,但她不承认自己有病,谁提了跟谁急。所以她没有医院鉴定,办不成残疾证,也就享受不了相信补贴政策。

老李家两个儿子,因为遗传,都有精神病。分别办有一级和二级残废,可以享受到补贴。

但补贴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更多的家庭开销,就要靠老李出外打工获得。

现在两个孩子还小,将来长大了仍然是社会底层需要政府兜底的帮扶对象——这样的家庭,脱贫是不要奢望了,十几至几十年之后,也让人完全看不到家庭的希望。

我这两天对马斯洛需求理论有了切身体会。

从最初富裕阶段的自我实现需求如我要坚持写作,将来实现财富自由,降格到昨天父亲节想着早点下班回家抱会闺女的情感需求。

昨晚一点半才到家,女儿已经睡下,抱是不敢抱了——怕把她吵醒。今天一整天都是恍惚状态,尤其是吃过午饭直接开干那一阵,我觉得我的需求已经降低到温饱阶段了——我只是想满足一下生理需求,能够让我闭上眼躺床上或者躺车上睡那么一两个小时,我就非常满足了。

什么六点按时下班,陪女儿玩一会,陪家人说说话,一起看个电影,或者看本床头的书,这些都是虚的,这些需求在我对睡眠的需求面前,完全可以烟消云散!

就这么多吧,我要去满足温饱阶段的需求了——睡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