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人民日报天天在播放这个地方的一天,那个地方的一天,这是在歌颂伟大的祖国的山河状态,生活百态,那么我们这么的一个祖国之所以这么大,那当然离不开伟大的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的统一大业,车同轨,书同文,复道行空,策马奔腾一日沿驰道可从咸阳可达到当时的九原郡,是当时的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伟大的民族,创造伟大的事业,但是幸福来的太快,有点招架不住,前朝短短的十五年就结束了,但是留下来历史遗产至今还在,比如我们偌大的中华民族从此再也没有分开过,统一,当然人们的智慧,强悍的军队那肯定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以后维持统一也有众多的仁人志士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里不论,且说说锅盔的力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打仗不变的定律,尤其是在古代,当年秦国在注意统一附近的国家的时候因为很近,准备起来是那么的方便,但到了最后一个国家楚国的时候遇到了麻烦的问题,以前的荆楚地带不想现在高铁公路网纵横,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时候道路不是那么的顺畅,中国自古就是关河险阻,长江黄河天险那是难以逾越的,加上路途遥远,粮食问题就是大问题,运粮20车,到了打仗的士兵跟前就是一车了,路途损耗太大,这个问题怎么办,智慧的人们还是能想出办法的,最终修了灵渠,在广西,陆路不行,我们用水路,这样就可以减少80%的损耗。粮食供应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怎么吃到嘴里的问题。
当然是有伙食兵的,楚国是最后一个大国了,那打起来仗双方都不会含糊的,稍微泄气那对双方来讲都是前功尽弃,要么恢复诸侯,要么统一天下,总不能正在打着仗说要回家吃饭,那肯定是不行的,但不吃饭总不能一直饿着,打仗也是体力活,本来就是互相砍杀,大家有事精力高度的集中,稍不留神就可能身首异处的,这么矛与盾的难题怎么办,当然有办法。
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尤其是在紧要的关头,当时双方都是几十万的大军,秦国这边60万,楚国也差不多,打完仗回家吃饭肯定会耽误时机的,难题总会被智慧的人解决的,秦国都是北方人,吃面食,那时候士兵都有盔甲头盔,60万的饭叫一帮人去解决肯定比难,那每个人给自己解决总不是难题吧,头盔都是铁做的,大家带的都是面食类粮食,紧急情况下,就自己给自己做,每个人给自己加一个火柴堆,用自己的头盔(当时环境艰难,卫生问题暂且忽略),把面粉放进去,加些水,是一般人普通家人做馒头的做法,但是做馒头是要发酵的,做出来的是酥酥的,战场上这道程序当然的被省略了,能吃的熟的就很不错了。
就这样,大家用着自己的头盔和着死面(没有发酵的面团)做出了一个创举,锅盔,谁知道这个东西做出来真的耐吃,顶饿,吃一顿顶两顿,易携带,还不易坏,发酵后的面团做的馒头一般只能放一两天,估计在那方潮热的地方一天估计都不放不了,都得坏掉。(北方吃过馒头的同学都知道,馒头的放上几天的变化,各种颜色,先是白色的,红色的,绿色的等等最后变成黑色的),用头盔做出来的大饼(当时还没起名锅盔),易携带,不易坏,吃了还顶饿,还好吃,就这样大家在不打仗的各自给自己多做几个,速度还快,很快几十万的人的伙食全都好了,又流传一个故事,说是当时秦国的士兵打仗的时候,锅盔就挂在自己的胸前,一边砍杀,一边吃,那场面你想想,是个什么样的景象,那楚国这边呢,鱼米之乡,东西总是熟了才能吃,吃生的稻米又不好吃,出鱼吧还要现抓,一次还不会抓那么多,就算有很多也不会放很久也臭了,吃生的更不太合适了,血淋淋的,还有刺,还没芥末酱油的,就算每个人能给自己煮熟,不好携带,也还有刺,再说当时荆楚一带大家用的铁质头盔不多,都是那张藤条什么的编织的木质头盔,这样煮起来恐怕不太方便。
所以就这样两边,一边是吃着锅盔砍杀着敌人,一遍饿着肚子应对的看着别人,结果可想而知。
锅盔的功绩在于双方互砍的是提供一方源源不断的伙食供应,所以对于统一大业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锅盔现在还是陕西老百姓特别喜爱的面食之一,有各种的改良,肉夹馍用的烧饼是锅盔的一种,还有现在年纪稍微大点的家庭主妇还会烙一张和很大一张很厚的锅盔,如果很多的南方人不知道北方的铁锅有多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想现在夏天女生用的太阳伞那么大。陕西的八大怪之一就是锅盔大如锅盖。
当然打仗只看锅盔不锅盔的肯定不是全部的因素,还有军事领导人智慧的体现,背后国家庙堂的决策等等的因素,这里就个人浅见,大家看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