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离公司比较远,所以常常利用坐车的时间刷一些干货。
今天早上读了几页黄有璨的《运营之光》,学到了运营的三个“底层逻辑”;然后读了古典老师微信推送的、也是黄有璨写的文章,讲了一些运营的思维模式,顿时感觉收获满满、马上就可以开启运营的“新篇章”。
但是,下车之后,我发现自己把刚才读的内容都忘光了,只记得黄有璨马上要开一节直播课程......
到了公司,一头扎在工作中,该干嘛还是干嘛,完全不记得今天早上学了什么。
《运营之光》是一本好书,古典老师推送的文章也有很多干货;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觉得,应该是我学习的姿势不对。
如果我读完干货之后,没有沉浸在“又学到东西”的快感中、而是把运营的三个逻辑都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试一遍,效果绝对会大不一样。
“知道”和“掌握”是两种不同的层次。前者是存储在大脑里的信息,后者却是融入了实践的经验。
黄有璨在书中提到了三个逻辑:
1.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
2.对用户的高度感知力
3.更加有打动力的文案
我读了之后,觉得“黄老师说的真棒!”但这对我技能的提升没什么卵用,因为我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
如果我顺着这三条去思考:自己有没有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有没有感知力?如何才能提高?
然后写下我准备做的事情。一星期后,再来复盘,看看自己做到没有。这样就会更加有效。
虽然这会有点儿“浪费时间”。
这就像我们学习微课一样:想赶时间,不做作业,觉得以后抽时间写作业都来得及,先把课程刷完;这边课程结束,新的课程又来了。
然后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学过微课的数量”当作衡量标准,觉得自己很努力。其实,这和我们的目的:提高工作能力,完全是“南辕北辙”——在错误的方向,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
一本好书、一门好课程,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练习”;不知道怎么开始练习?不妨先从“写作业”开始。
没有作业的课程,肯定是有问题的。它能让你爽、却不能让你进步。
就像你肯定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一所没有作业的学校念书一样(嗯,说实话,有这样的学校我倒是很愿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