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语,竟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开篇。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吗?
昨天晚上看到了一个关于父爱和母爱的采访视频,被采访者说:母爱是“妈妈会一直给孩子夹菜孩子喜欢的菜”、父爱是“爸爸会一直不吃孩子喜欢的那盘菜。”!
底下什么评论都有,有人说“父爱如山是靠山是兜底,母爱是海温柔而宽广,”、有的说“父爱是靠山是兜底,母爱是锦上添花丰富人生”、说什么的都有,但总的来说“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吧?”
到这里突然又想到几年前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刮来的一阵疾风,他们告诉大家不是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他们揭开了自己曾经被父母虐待和亏待的事例和过程。有的父母重男轻女从小就强迫自己当扶弟魔,自己不管怎么努力得利的是弟弟,甚至还因此失去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大,把气都撒在孩子身上,对自己的孩子拳脚相向甚至把孩子打进了医院;还有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离自己远远的甚至私自把孩子的报考志愿改了,让孩子留下终身的遗憾,等等……
为什么这些父母会如此残忍?有人分析或许他们自己本身就自私自利;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个受过严重心理创伤的人;亦或者他们其实是无意识的,他们只是在模仿并继承了上一辈的教育养育观念或行为,不是不爱而是爱错了方向……
但众多案例确实也说明了“不是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不是所有父母都知道该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不同的年代,爱的形式和构造也不同。
当然啦……
五六十年代,温饱都是问题,所有的爱不过是“活着”与“温饱”,物质保证就是所有的爱,因为那个时候活着太不容易了,每餐都能吃上饭就更加不容易了。就像某一首歌的歌词说的一样“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那首歌叫《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八九十年代,物质只是爱的基础,过日子,还需要有一种叫“情绪价值”的粘合剂,但是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所以大家都猜不到,为什么有的男人没车没房没票子但仍然女儿双全,妻子温柔贤惠;而有的男人有车有房有事业有成,但是他们的生活却一言难尽,离婚的也有、貌合神离的也有、形同陌路的也有、还有些一无所有的时候妻贤子孝,有房有车有票子后妻子却离自己而去了。
其实吧,女人是感性居多,现在很多女人也可以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所以日子她们可以选择一起过,也可以选择自己过。如果一起过有基本的物质保证也有基本的情绪价值,大概率会愿意选择一起过,因为人本就是群居动物;如果只有物质没有情绪价值,她需要物质支持的时候姑且会选择一起过,一旦不需要基础的物质支持就会选择离开,有时候生活的苦压不倒人,但心里的苦可以。
拼婚的人到最后都还好吗?
“拼婚”这个词很新鲜吧?不是拼尽全力去结婚,而是拼凑在一起搭伙过日子,经济各自独立,各自原生家庭各自负责,双方都无需为对方付出任何财力物力,就只是领个证合法居住在一起两人一床,一日三餐。
经历过了婆媳大战的女人姑且都觉得“拼婚”简直不要太爽了,但真的如此美好吗?
没有牵扯的两个人真的能长长久久互相爱护,互相照顾吗?
举个例子吧!
阿强娶个媳妇花了几十万婚后工资还得上交,阿明娶个媳妇一分钱不花,工资也不用上交,还不用管媳妇吃住行。哪个的婚姻更容易幸福美满呢?
阿强在这段婚姻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站在利己的角度思考“我为这段婚姻投入了这么多,如果不好好经营,如果离婚了岂不是亏大了。反则真正愿意安稳过日子的女方也会想 他愿意投入这么多来跟我组一个家,他应该是真心的,每个月都上交工资,财政大权也自己手上,不用焦虑财米油盐,这日子算能过。”
阿明在这段婚姻里什么也没有付出,多少会有点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用付出依然有人跟,这个不行就下一个呗,反正我又不亏。反观女人在这段婚姻里也会觉得“你娶我不给彩礼,日常生活我也全靠自己,我自己什么都行,你在我这里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吗?开心就一起玩呗,不开心就拜拜咯,反正有你 没你都一样,反正我也不靠你吃饭,你也不会给我提供任何价值。”。
一个不想自己亏了不舍得离去,一个觉得自己赚了舍不得离去,互相牵扯,自然都不想轻易离开。
一个不亏,一个不赚,那就萍水相逢了,自然是开心就凑一起,不开心就各奔东西。
洋洋洒洒花了一个多小时写了一大篇,观点也许不全对,但关于“爱”这个词确实深沉,不管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还是伴侣之间的爱,它们在不停演变,年代不同的思想,它出现的构造也不同,如果父母没有教会我们如何爱孩子,如何爱伴侣,也不要见怪,因为大家生在不同的年代,经历的种种也不同,很多时候不是不爱,而是方式方法不一样。
但总的来说人与人相处就是一篇“相对论”,你对对方好,对方大概率也会对你好;如果你不想有所付出,那对方也会慢慢收回他/她的好,毕竟现在笨蛋已经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