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有一天,儿子练字回来,进门东西一放,说:“妈妈,我出去玩一会儿再回来。”说完急匆匆地出门了,那是上午十点。
十二点多,要吃中午饭了,儿子还没有回来,一点多终于回来了。三十几度的高温天,我很好奇儿子在外面干什么,于是问:“你和好朋友玩什么呀?玩了这么久。”“打扑克牌呀!”
听了扑克牌三个字,我的心里条件反射似的咯噔了一下。在我成长的环境里,好吃懒做,常常和打牌、赌博连在一起,用来形容一个人恶劣的品性和行为。
“打了这么久啊?”我假装平静地说。“不是啊,我的好朋友要回家吃饭,吃完饭又要写作业,我一直都在等他,只打了一会儿。”
为了打扑克,儿子竟愿意等好朋友吃完饭,又写完作业,他难道没发现自己正饿着肚子吗?我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我以为儿子回来了就安心待在家里了,毕竟家里有空调,相比外面的酷热舒服多了。没想到儿子快速扒拉了几口饭又跑出去了,说还要去和小朋友玩扑克,一连几天都这样。
回家后也表现出很想玩扑克的样子。为了让弟弟陪他玩扑克,他不惜给弟弟各种好处,为了让爸爸陪他玩扑克,他用尽了各种办法,偶尔他也会试探性地求我陪他玩。
中途有几天为了玩扑克,儿子几乎茶饭不香了。他的沉迷让我有点担心,但又无计可施。
多数时候弟弟玩几局就不想玩了,爸爸也没那么多时间,几乎每次不得不结束时,他都会伤心地哭一场。
当他再三求我陪他玩时,我终于放下手头的事,陪他玩了几局。
虽然“好吃懒做,打牌赌博”而穷困潦倒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我却不愿在儿子玩扑克这件事上上纲上线。
我自己小时候也玩扑克,并没有产生多么不良的影响啊!它不过是一种游戏而已。
一开始陪儿子玩时,他常常耍赖,说好的玩三局,三局结束后,他总是反悔,求着再玩一局,又再玩一局,依然意犹未尽,闷闷不乐。
有一天,我索性放开,豪言道:“儿子,今天你想玩几局就玩几局,我陪你。”
那一天,我们一连玩了大概十局,儿子终于有点懈怠了。接下来的几天,儿子依旧对扑克热情高涨,而我也尽量陪他玩。
后来我去上班,早上六点半出门,下午七点回家,儿子会把所有的作业都做完,等着我回来和他玩扑克。一般玩三局,儿子会主动把扑克收起来了,对扑克的那股狂热劲好像消减了许多。
再后来,有一天我回到家,见儿子没来缠我,我有些按捺不住,喊道:“儿子,来咱们玩扑克。”儿子说:“妈妈,我玩会儿再来。”
最终,他没有来,直到上床睡觉,也没有提起扑克的事,之后的几天也没有再提起。
现在,儿子偶尔也会玩扑克,但已经没那么大的兴趣和热情了。
由此我想到,其实扑克牌本身没什么坏处,是人们无法控制自己,沉迷其中,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用它来赌钱才产生了坏处。
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玩扑克只是一种游戏罢了,是大人想复杂了。
适当玩玩有什么关系呢?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得愉悦感,开发大脑,还能体验输赢带来的不同感受。
至于家长担心的沉迷问题,我觉得堵不如疏,堵则泛,疏则通。这次我儿子走出对扑克的沉迷就是很好的证明。
在我看来,这道理适用于孩子对所有东西的沉迷,甚至包括让家长们谈之色变的网络游戏。
当孩子玩游戏时,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围追堵截,倒不如换种方式试试,比如,陪玩。
陪玩,不仅可以疏解孩子对游戏的痴迷,还可以把关游戏质量,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了解孩子的世界,增进亲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