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傅雷身上有无数光彩夺目的头衔:著名翻译家、音乐鉴赏家、文学评论家等。比较熟悉的就是他所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托夫》《高老头》(这两本书是在学生时代读过而且学生时代的教材上有其中的片段)等,他对儿子傅聪进行苦心孤诣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位世界级钢琴大师,更留下了一本呕心沥血的家教范本儿《傅雷家书》。之前一直有听说过傅雷家书,但是一直没有读过,直到年前去大姐家看到他们书架上有一本《傅雷家书》,如获至宝,翻看几封。
不过我觉得傅雷的教育方法,与目前的教育方法相比,还是比较有争议的。比如他不让孩子去外间的小学,甚至反对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傅雷他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所以他对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严格,他不同孩子嬉戏逗乐,也不见他对孩子的调皮行为表示过欣赏。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以身作则、亲自监督、严格执行。这一点有几个家长可以做的?所以即便是我们认为的“不健康”的教育也被傅雷培养成了一个世界级的钢琴大师。在这里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傅雷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式和策略
1、良好的家风:要培养出一个优秀品德的孩子,要先从树立良好的家风开始。之前听过一个故事,是说两家人都在一个饭店门口,遇到乞丐。一家人就趁机教育孩子说:看到那个乞丐没有,为了能够不像他一样沦落到成为乞丐,你一定要用功读书啊。孩子点点头,若有所思。而另一户人家则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要认真读书,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让更多的人能够不沦落至此。对比显而易见。家风跟家长的格局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为人处世。一个人的格局不同,他的眼界跟处事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优秀的孩子在看到别人正在遭受苦难,会问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平凡的孩子都会选择先独善其身,若是能够兼济天下,也是很好的。“傅雷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会有心怀祖国、调高个人修为的话。
2、粗暴的管制:说道粗暴,主要因为傅雷是一个认真严谨的人。严于律己,他不让孩子去外面乱跑,甚至饭桌时咀嚼的声音、坐姿、手臂如何放置都有严格的要求。其实现在看来,这些严格的要求并不是完全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没有自我选择的能力,没有判断力,他的选择就是玩儿。
比起有些孩子毫无约束力、自由生长,毫不顾忌别人的做法,我倒认为傅雷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推崇的。不过傅雷不让孩子自己乱跑,自编教材进行教育。这样做的风险比较大。前几年曝出一位9岁的小女孩父母父亲不让她上学,自己在家授课。孩子失去了一个集体的成长环境,对他个性的发展很不利。
3、精神的交流:傅雷特别重视与服从的精神交流,他除了忙自己的事情,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正因为他对“交流”的重视,傅聪离开他的身边到外地后,才有了《傅聪家书》。一个对孩子如此用心的父亲,在当今社会恐怕也是凤毛麟角。我们整天呼喊陪伴孩子,试问有几个如傅雷这样陪伴孩子的?
4、榜样的力量:弗雷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对孩子是一个无形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他对傅聪的各种要求能够以身作则、亲自监管。而不是“你要干......”,要求傅聪做到的,他自己先做到。和儿子谈肖邦,巴赫,为儿子翻译曲谱,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有几个父亲能有傅雷的才能?”,可起码,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要求我们可以以身试法吧。
二、教育成绩和影响
1、做人做事的方法:
人格教育贯穿着全书始末,傅雷反复强调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告诫儿子做人要谦逊有礼,做事要谨慎,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时刻心怀祖国和人民。很多信中都会安排傅聪代劳,实则事教导他为人出事的方法。比如,在1954年1月13日信的末尾“有几件实际的事和你谈谈:1、张宁和有信给我,请你代我郑重道谢,并且告诉他对我的称呼太客气了。等有空、再复他信。2、赵志华、沈枚两人处务必去一封信谢谢他们,短一些无妨,但要早早写!信的地址是......”,让儿子知道与人交往一定要以礼相待、平易近人、将心比心,别人来信,即使不能及时回复,也要提前告知,信的长短无所谓,但一定要去信,不能看到别人的来信置之不理,不要让人担心,给别人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在他看来,“做人第一,其次才是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2、学术的造诣:
傅聪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在国外获奖的钢琴演奏家,当时在全国音乐界造成很大轰动。傅聪对肖邦的钢琴曲理解深透,有“钢琴诗人”的美称。已故德国作家、诗人、音乐学者、评论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曾撰文赞扬傅聪,称“从技法来看,傅聪的表现的确完美无缺,较诸科尔多或鲁宾斯坦毫不逊色。但是我所听到的不仅是完美的演奏,而是真正的肖邦。”,至今还没有第二个钢琴家能得到如此赞誉,傅聪得得成就源于他的天赋、他的勤奋、更源于他的父亲傅雷的尊尊教诲和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