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这样想,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本来是和几位朋友闲坐,讨论些许问题,参加讨论的小吴讲解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行,刚开始如听天书,渐渐入门后如同看见一个新的世界,好新奇。看着小吴从手机上快速翻文图并茂的微信圈文章,心生羡慕,问,如何能做出这样版式并传到微信?下载“简书”!
可以有现成模板的“简书”?立马做不考虑流量的土豪金,即刻在她指导下,成功下载。
几年前我就在做《80后儿子走出家门》的画册,想记录时代变化中我与儿子的共同成长,还有我们从相亲相爱到彼此对抗,到最终对话和解,今天又相亲相爱的过程。想了解新世界,是因为我们珍爱着旧世界的种种,
写作如同话剧演员,其实很希望过程中的交流,没有多少人能真的忍受深夜孤独的码字日子,再说,分享带来的对话也能加快做书的进度。今天被年轻的小吴在技术上推动了一把,想一想未来的日子都有如虎添翼之感。对年轻人的帮助感谢之情无以言表,当时如可以“打赏”,即使对着空气都想为年轻人给我的新世界送个“红包”。
对于新与旧的转换,有时你还没意识到它已完成了,我们认为新的东西,在下一代那里早已是传统了,这该怎么办?
作为八零后的儿子特别新潮,他上小学时家里新买的电器全被他不过夜地琢磨一遍。上中学了,儿子每天都要在微波炉里放个汉堡,我说,喝粥吃馒头片多好,不要去赶这个时髦。儿子转过头,大眼睛都睁圆了,带着好生奇怪的神情说,妈妈,在您看来时髦的东西,在我看来就是传统,我是从小就吃这个过来的。儿子的话让我如梦方醒,进入200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小时候我们买油盐酱醋的小卖部,从父辈起到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成长期,就没见她挪动过地方,而儿子上中学时他就听说哪个商场倒闭了。那感觉相当震动。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怎能不发生巨大变化?
我一直保留着《从参考消息》上剪下的这个图表:千年来,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曲线几乎是重合的,而到了1870年、18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曲线开始上扬,而中国则是继续平直地走过百年。直到1978年,中国坐标曲线突然上扬,30年的时间,中国已站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交接点上,与世界拉近了距离。这是真正的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百年路程的展示,这之中由经济变革带来的观念变革会是多么的巨大。
记得1988年,我因一位同事考上了中央美院,就常常跑到位于帅府园的校园听讲座,有天,一位长得极其精致的希腊美女老师讲3D绘画,立体感非常强,实物效果非常惊人,我感觉那不可思议。可今天哪,中国4D打印技术先进,用金属或塑料粉末就能打印出一座能住人的房子。
未来世界太新奇了,心里却常常想知道未来的世界、或我们不在了的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为了追上这个新世界,只要面前有道门缝都想看看。好奇心引导人类社会进步,只要我们不拒绝追上去。
几年前,我在江西景德镇给来自各地的媒体人讲课,有年轻学员问,您上微博了吗?我说没有。然后在一次单位春游的大巴上,有年轻小美女坐我身边,很快她帮我注册了新浪微博,从此我和社会上那些早就心仪的网络精英如此之近。后来,还把微博往事出了本《微印》小书,哈,这一年的世界都在里面。
退休了,儿子给我买了个苹果笔记本电脑,我心想,我还需要这个吗,我的世界该从此与花花草草相伴了吧?没成想,此后的事业一路在网上继续“冲浪”,做《中国市长》主编,策划大稿、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带队采访市长,皆因这“冲浪”本事,技术上始终与年轻人同步,思路也因和他们交流更加开放,无论想了解什么,好像那个新世界的门一推就开。
儿子香港工作,几乎每周回北京都要帮我测试网速,解决各种问题。至此我想,新世界就是和年轻人在一起,追着他们,直到跑不动了为止。
正当我怀着感激不尽的心情想对帮我注册“简书”的小吴说点什么的时候,她说:“今天早上我和我先生还说,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面前又是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又要有多少东西需要学习!”
哇,小吴的感慨让我如释重负,原来她如此理解我们想学习的渴望,而这新与旧就是在这样帮带中,交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