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规律看书了,起手至少50页。在书店看纸质书,能看进去再买。买上了就当宝贝,随身看直到看完。喜欢边看边划线,否则根本不知道看到哪里了,容易睡着。
电子阅读器可以考虑卖了。电脑之外带再带着挺重。而且我发现自己只能在没有任何干扰的实体书和带弹幕(微信阅读中的)的电子书里面二选一。实体书能确保我不走神,而没有弹幕的电子书只让我觉得很违和。
电子阅读最无法割舍的是像弹幕,可以说去掉了阅读中最苦的地方。我的手机总是没电,带一本薄的纸质书甚至重量不比充电宝+手机重。想搞电子阅读我需要一个新墨水屏手机?又或许我不需要墨水屏手机,而是一个光线不刺眼、电池续航长、速度快的手机。
以前总是收藏很多书单,同时开启很多书,然而看的进度却很慢。以前的我似乎是凭借激情做事情,一点都不喜欢遵守规则。现在老了,没有那么多能量每次都开始新的什么,知道要想完成就得专注。
最近甚至养成了走神的时候看英文小说的习惯。有道词典鼠标一上去就有中文,看起来爽极了。之前看还看着中文对照,现在似乎一点点适应了直接看英文。有的英文表达很妙,让我不想对照看中文了,也不知道中文是谁翻译的。
说到翻译,我最近认准了商务印书馆的大套外文经典翻译丛书。从历史,到法律,到心理哲学,全是大师,整面墙蓝色 橘色 黄色 美不胜收。便宜,专业,简洁,轻。没得挑,爱了。到底是怎么找到这套书的?大概是,莫名其妙买了好几本他家的,都竟然看完了,还喜欢。喜马拉雅上闻道推荐的一套译丛
最开始是瞎看,不看出版社,不看翻译。就看孔夫子上便宜不。后来受不了旧书发霉,受不了家里一堆没看的书占地方,不怎么买书了。给自己定下了看完一遍还想看再买的要求。接下来认识了黑塞和陀,很长时间出不了坑,行动力衰减。
发现自己很容易因为读书丧失行动力。尤其是读深刻、映射现实强的书。读小说、历史、心理、法律政治、杂文,很容易愤青、自哀自怨。前段时间建立时间轴,决心把历史学个痛快,学到后面又抑郁了。这个问题可以说贯穿了我有限的一生,最近十年比较严重,因为最近十年相对来说看的多一点。
也许读书不是我行动力丧失的原因,而是结果:他是我的避难所。现在比较注重行动和摄入信息(广泛意义上的读书)的平衡,明白了我的问题在于决策的效率、承担风险的勇气。放弃追求完美,而不是在完美的书籍当中获得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和偏执。这是我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