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在看一本家庭教育书籍《李中莹亲子关系技巧》,前一段时间重点关注了这样的一个内容:严守十个基本技巧,帮你抵御80%的家庭教育错误。今天继续写一下家庭教育需要严格遵守的基本技巧之一: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首先,家长处理一件事情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讲一下孩子的故事,有一天出门购物,上楼的时候我和妻子各抱着一摞东西回家,孩子跟在我和妻子后面自己慢慢上楼。因为手上都是东西,所以我用脚背轻轻踢了几下门,家人把门打开后,孩子不进门。她坚持着,把门关上,要用脚敲门。孩子的这个行为着实让我后悔又害怕。首先我很后悔,我的不好的示范给孩子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孩子的世界里,家长做的都是对的,既然我能做,她就能做。其次,我也害怕,我担心是否还有其他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言传身教,务必小心谨慎。妻子在门外重新教导了20分钟,才让孩子明白即便手上有东西,也不应该用脚踢门。
其次,孩子看见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为那是正确的,并且在面对同样情况时会做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说一下我的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跟同学稍有不慎就骂人打架。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暴躁的学生。有一次学生打架,家长来学校,看见学生二话不说,上来就打。那个时候,我明白班里这个打人的学生,其实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孩子的行为来自于学习家长的情绪。当家长情绪总是不好,甚至出现伸手就打的情况时,孩子自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焦虑的状态会传染孩子,家长开心的状态也会传染孩子。不过前一种会让孩子感觉消极倦怠,后一种会给孩子安全感和积极的力量。
其三,语言和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具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者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好。
曾经有家长说过,现在的孩子不好管教。家长一说,孩子就感觉烦。家长越说,孩子越不听话。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我在教室中讲事情的时候,喜欢看学生的眼睛。如果学生的眼睛是没有光的,那我就告诉自己我讲的没进入到这个学生心里去。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我准备的不充足,让学生们不愿意听了。另外一个,就是这个学生对这个内容不感兴趣。
在看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这本书的同时,我看见作者的孩子们对父亲的介绍。他们说查理芒格,总是在餐桌上讲一些现实中的故事,别人做事成功的故事,别人做事情失败的故事。查理芒格说过,在别人惨败的故事中吸取教训,远比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要好得多。所以说,查理在教育孩子时使用了大量的案例,让孩子学会了分析利弊,同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单纯的重复性的语言,教育效果很差,家长尽量规避这种行为。
最后,家长的指令,如果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就会让孩子难以跟随。其实跟孩子说话是一门学问,有的人说话越说让人喜欢听,也有人一说话别人就不想听,跟孩子说话更加要注重技巧。不要只想着自己说,还要考虑孩子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说话前先修正一下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式。
这几天我一直想写一写华而不实的学习口号,那些听上去华美,落实起来却难的口号,好像一直不断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做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怎么做才能做到?最好的自己是重视过程还是结果?这些东西都说不清楚。
“你要加把劲儿了”,听上去又是很鼓励的一句话,但还是口号,学生也不明白。怎么叫加把劲儿?在哪里加把劲儿?加多少劲儿?好像都没有商定好。这样执行肯定有问题。可能很多学生觉得自己上课听讲加了劲儿,但是回头成绩不理想,家长随意一句话可能就把孩子做出的努力否定了。所以,跟孩子的交流,务必要细致,有可操作性才可以。
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家长的指令。我好像又听到了贾涵妈妈对孩子积极而又肯定的引导,好像又听到了王子嘉的父亲讲话时说,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不看手机只看书报。
积极的情绪状态,最好的言传身教,才是对孩子最有力量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