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的这本书,是漂流来的,但是让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书中开头举了个例子,一个500强的高管开了一场长达4个小时的会议,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废话,但是下半场刚刚开始,注意力就已经严重不足了。
现在人人都在谈时间管理,这是第一本提出了精力管理的概念的书。
美国作家Jim Loehr在《精力管理》中这么认为:体能可以通过训练,精力的使用和恢复同样可以训练。
身体的肌肉和精神的肌肉,都是为了全情的投入。
01 精力管理是什么?
从朋友圈看到频繁的健身打卡和计步数一样,现代人的生活,不断的力量训练,让自己变得充满活力,已经成为了时尚生活的一部分。
确实也有实验证明了,有慢跑习惯的人,在思维的反应能力上确实明显优于不锻炼和没有进行力量训练的人。但是运动一旦停止,这种优势也就消失了。
小马宋最近有一篇推文,《一个英文很烂的文案在国际4A的生存经历》,很有意思。说到了自己对于英语的一种自证预言的现象。
想想在学生时代,身边也有这么一两个同学,平时考试和大型的考试,成绩差了上百分。读完之后,才发现这也是心理学中“自证预言”的一种表现。
因为心理暗示而导致恐惧,紧张、失眠,影响情绪,最终证实了自己的预言。
如果把情绪带到工作中的场景,也同样应验。
这即是精力管理的来源中的两个方面,体能和情绪。
02 为什么要进行精力管理?
比体能和情绪的更深一个层级的,是思维和意志。
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天,中量级全集冠军曼奇尼给作者打电话说:今天我在晒场上产生一个消极的想法,你不明白,对我来说一个消极想法就足够被一拳打倒了。
面对每天接踵而至的挑战,消极的想法对拳击手意味着胖揍一顿,倒地不起。
在运动场上这种激烈对抗的时候,不同思维产生的效果较常人放大了数倍。
这样想想,普通白领坐在空调房里在做的事情,还是蛮惬意的。
思维,本身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当正面和反面都可能的时候,结果截然相反。
书中提到了一位环法自行车赛的冠军阿姆斯特朗,他被查出了癌症,其中一段话特别令人动容。
他说,以前的他只顾自己,但是得知自己最多只能活三个月,最后神奇般了战胜了癌症之后,他更懂得了作为男人、丈夫、儿子和父亲的角色。这段生命的经历让他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在后来的比赛中,他连续7次拔得头筹。
尼采有句名言:“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
意志,是一个能够持续坚持的能力,最终表现出的,是个体对人生的理解和行动的坚持。
这就是精力管理包括四个部分: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如果一定要说为什么要进行精力管理?其实,追究到最后,都是在讨论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我们常常在周围的人身上看到愤怒、憎恨、傲慢或是贪婪,却很少承认这些情绪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管理是一种自我约束,最终的结果都是让自己不要那么容易失控而已。
03 怎么样才才能做到精力管理呢?
建立仪式习惯和恢复精力,是本书提出的解决身累和心累的方法。
通过明确目标,正视自己的障碍,和付诸行动来实现。
就像现在,我码字为了练习逻辑思维的肌肉,分析出自己条理不清的原因,期望达成一个活好不黏人的目标,最后养成的每周五之前必须更新一篇文章,读完一本书的仪式习惯一样。
原来自己就是一个行走的案例。
当然书中有针对体能、情绪、思维和意志的针对性的管理方法。读起来有了成功学的味道,就不说了。
时间管理是在24小时里面,做切割和划分。精力管理,是在每个小的区间里面,让主观的自己有起伏,不做木偶人,充分燃烧多做功。
良好的生活习惯,持续的运动,利用工作的间隙, 养成短时间最有效果放松的小习惯,就是精力管理的诀窍。
我突然原谅了那个经常在写代码的间隙,打王者农药的老公。
综上,精力管理,就是通过设定精神上的目标肌肉,分析出现实中的障碍,期望达成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养成一个克服障碍的小习惯,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种仪式感。
如果可以,最好这个小习惯,变得跟起床伸个懒腰一样自然而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