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通过唐人的两幅画,阐述了唐代茶事的一些特点。今天我们也从宋人的三幅画来了解宋代茶事:分别是画家刘松年的《撵茶图》、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和赵孟頫的《斗茶图》。
(一)
首先,我们来看刘松年的《撵茶图》,该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画描绘了宋代点茶法的一些过程,比如碾茶、煮水、点茶等核心步骤;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从碾茶到喝茶的用具及场面。
在画的左前方有一人坐在矮几上,正在用茶磨碾茶,即将茶饼碾成茶末,以便下一步进行点茶。在画的左上方,另一个人正站在桌旁,手提汤瓶往大茶瓯注水点茶,可以想见点茶完毕后就是分茶,奉茶给客人饮用了。我们还可以看到点茶之人旁边的桌上有一系列茶具: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茶盏、盏托、茶筅等。
该画是宋代点茶法的真实写照,我们也可以从画中一窥点茶法之程式。
所谓点茶法,是将茶饼经炙烤、碾磨成粉末之后后,投入茶盏加入少许水进行调膏,然后以沸汤点注的一种茶品冲泡方法。
我们上周在介绍唐代的末茶法讲到,唐人喝茶是将茶末放到锅中去煎煮,与唐人不同,宋人的点茶法是用烧开的水放到茶盏中点冲——即先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注少量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筅击拂,使之产生汤花(茶汤发生泡沫,泡沫越细越白,说明茶品的等级越高),一般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佳。
点茶是宋代饮茶的主要方式,此法传到日本后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抹茶道,只是日本抹茶道没有调膏这一步。
(二)
我们介绍的第二幅图是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
宋徽宗不仅擅长诗文、精通书画,对茶叶也是大有研究。世界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亲自撰写的茶书——《大观茶论》,就是出自宋徽宗之手。宋徽宗还特别精于茶艺,曾多次为臣子点茶。
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载其“遂御西閤,亲手调茶,分赐左右”。宋徽宗在位期间共添造38款新的贡品茶,是宋代添造的贡茶总数的70%不止,可见他对喝茶的热爱。这种热爱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尤其是文人贵族的饮茶之风。在上层,皇帝、官员、文人的茶宴十分盛行。
宋徽宗的这一幅《文会图》就是描绘文人聚会场面。在画中一共有二十几个人,其中,他们围桌而坐,或举杯品饮,或互相交谈、或独自凝神而思,场面好不热闹。在旁边的桌几上,侍者有的正在炭火炉旁煮水烹茶,有的正在分茶汤——此次文会,显然也是一次宫廷茶宴。
在宋代,由于皇帝嗜茶,茶宴之风十分盛行。除了宫廷及上层社会之外,禅林僧侣的茶宴也很多。在寺院中,众人团团围坐,住持按一定程序冲沏香茗,众人按一定仪式品饮,其后,茶宴诸人赞茶味、论修身、诵佛经、阐佛理。
(三)
宋人除了热衷于茶宴之外,社会上还有很浓烈的斗茶之风,也有不少的斗茶图传世,如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斗茶图轴》,赵孟頫的《斗茶图》等。
其中赵孟頫的《斗茶图》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
画面上四茶人正在“茗战”,即我们所说的斗茶。左右分成两拨,各两人,左前方的一人左手手持茶杯,右手提着茶桶,神态上似乎是刚啜完茶,正在细细品味中。左后方的一人则一手持着汤瓶,一手拿着茶瓯,做出要将茶倒入茶杯之状。右后方一人正在注视这倒茶之人,而右前方的茶人则似乎已经喝完茶,在品评刚刚喝过制茶。
我们从画中之人的装束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文人墨客,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斗茶之风已经深入民间。范仲淹有诗描写了这种斗茶之风,说斗茶人: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若降将无穷耻。
可见社会对品茗艺术的重视,而斗茶也相沿成一种社会风俗。斗茶在现在一些茶叶产区仍然存在,人们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制茶技艺及自家的茶叶品质。与宋代一样得奖之人同样风光无限,得奖之茶叶更是价值不菲。
照例小结一下:今天我们通过《撵茶图》、《文会图》、《斗茶图》了解了宋代点茶法,以及茶宴、斗茶风气之盛。明代的茶事有哪些特点呢?咱下周见。
直达上周文章:从历代名画看茶事变迁(唐朝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