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月的18号,我在东莞波利亚外国语学校参与了一场由福州金山中学陈蕾老师带来的名为《聚焦学习数据,为学生成长赋能》的主题讲座,陈蕾老师举了不同学科的案例来为我们介绍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是如何开展教学的。
教师中心?以生为本?
先来厘清“教师中心”和“以生为本”的概念,我理解的现在大多数老师还是“教师中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老师会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安排回答并完成学习任务就好。在这样的课堂当中,老师一般会做好各种预设,引导学生往预设的方向思考,学生的回答也不会左右老师的教学安排。而在以生为本的课堂当中,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思考不同来安排教学,例如老师会先提成思考问题,请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再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分类,通过反馈器投票,呈现学生的思考数据,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是否进行二次作答等。
信息化的课堂?
什么课堂才称得上是信息化的课堂?陈蕾老师以自己的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从最初的PPT预设显示答案到之后的PPT显示框架电子屏书写答案,提出问题:这就是信息化的课堂吗?从老师的预设变为了学生回答后书写,看似成了以生为本的课堂,可是仔细一对比,电子屏的书写答案和老师预设的答案出入并不大,而且学生也是个别回答,即使是全班回答时,也总是免不了有人云亦云的学生,这个时候,电子屏书写学生答案这个信息化的应用也就只是流于形式了,而且还浪费了课堂时间,因为手写总是会比PPT呈现答案慢许多。
而反馈器的介入,才是陈蕾老师真正进入信息化课程的开始,结合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高效的教与学。例如老师先出示问题,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或通过反馈器作答),紧接着小组汇总答案并轮流陈述自己的意见,再小组讨论得出小组答案,最后通过老师随机挑人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在这一整个环节中,既保证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又将思考进行可视化呈现,并且通过学生对话的过程,进行相互学习,确定或反思自己的原有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而并非直接解释或说明正确的答案和思路,也尽量不去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预设的答案,教师的任务是更深层次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
初始到精进
陈蕾老师分享了自己从初始平板、反馈器等信息化设备时的使用和精进历程,总结出来几个要点:找一位好导师、走出舒适区、刻意练习。好的导师会指引你走上正确的方向;走出舒适区会让你不断学习、反思、精进;刻意练习会将自己所见所学融会贯通为自己的教学模式。
通过陈蕾老师对课堂案例的分享,我重新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有了新的理解;通过陈蕾老师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分享,我再次感受到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反思自己,身边众多好的导师,自己要做的就是走出舒适区,虚心学习,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