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个人懵懵懂懂地来;三年后,一个人糊里糊涂地走。
毕业论文终稿,打印了三份。一份上交图书馆,一份送给导师,一份留给自己。
坐在祁连堂,翻开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怀感伤,这是我三年科研所有的心血,虽然科研只占我兰州三年精力的不足三分之一,但,这确是我收获最多的。
其它方面投入了三分之二的精力,产出比远比科研少的多。
如今,我早已经不记得当时的来路,只记得归途。
已毕业的师兄说,“为什么不读个博士,以你的天马行空的想法,读个博士应该不难吧。”
“不想读了。想知道自己适不适合科研,读个硕士就明白了。我不合适,原生家庭也没有条件支持我继续读下去。”
“老师对你评价很高呀,他可从来没有那样夸过他的学生呀。”
“这跟读不读博没有必然的关系吧。博士毕业之后,我就能看见我的未来,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生活,我不喜欢。再说,把这唯一的一些好印象还是留在硕士阶段吧,万一读博了,留给老师肯定又是另一番印象。我嘛,还是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的,没必要非撞南墙才可。”
研一刚来的时候,我是有读博的打算的。可三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科研的事,学生工作的事等,带着太多运气的成分在里面。自己几斤几两,我比谁都了解。
三年,或许在科研上,在工作上都无建树。
但,在认清自己,我一点不含糊。
“谦卑”,是我这三年学的第一个词。
这个词,我本科学了四年,愣是没有学会。或许,这三年我还没有学会,但,自己也在努力靠近这个词语。
我骨子里并不是一个谦卑的人,“桀骜不驯、独树一帜”是我的行事风格。
我讨厌,甚是鄙夷随波逐流的人,仿佛是一群没有思想的新物种。
女友告诉我,“世间有各式各样的人存在,不符合你的价值标准的占绝大多数,你要学会谦卑,学会尊重每个人的活法,而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求同存异。”
醍醐灌顶的一句话,虽然女友年纪比我小,可思想上的成熟度,远比我完善太多。
我试着去了解身边每一个和我价值观相差很大的人,去认可这种观念的存在,去尊重他们。
我知道自己做的远远不够好,就像身边的某些朋友、同学总是夸我,虽然我也知道这种夸带着调侃活着奉承的语气。可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或许夸人就是他们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所以不管是不是违心的夸耀,我都会欣然接受。
但,总是隔夜即忘的状态。因为我知道,“谦卑”之后的第二层次,叫做“克己”。
都说人要懂得知足常乐,可是真正知足的人又有几个。走在大街小巷中,迎面走来的人脸上几乎清一色写满了欲望。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出现这样的风景,也无可厚非,当一切都可以和钱划等号的时候,钱就成了大家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
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教育我们“克己复礼”。儒家学说也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两千年。可纵观历史,真正做到“克己复礼”的人,少之又少。
并不是想强调自己是多么的君子。上苍给与我太多,一切都来不及感谢,三年就转眼即逝, 我并没有对自己要求太多,在研究生者三年,估计是我有生以来最清心寡欲的三年,可是正如马太效应,当被认可之后,许多荣誉随之而来,我想感谢,都来不及。
最后,只能在论文致谢中写道:“感谢岁月,于世间之欢愉与悲苦,许以宽宏!”“感谢兰大,馈处世之道以策高远,赠钻研之术以谓极生!”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直都挺喜欢苏轼的。如果要问中国古诗词当中,有哪首诗词最能戳中我,当要数他的这首《浣溪沙》以及另外一首《定风波》了。一首写尽平淡,一首写尽高远。
我想,如果生在古代,我跟苏轼应该能成为至交。
记得曾经有一位同学跟我说,“你好像一位古代倜傥的公子哥。”
如果能穿越,我想,自己更愿意去战国时期,去做一名门客,而不是一位衣食无忧的公子哥。亲手获取的,总比不劳而获的,更让自己满足。
而门客,最重要的品格,在于“慎独”。
我想,我是寂静的。
就像“小楼一夜听春雨”一样,巷角的杏花落地,都能被我品出个诗情画意。
我喜静,也喜独。
经常一个人坐在回廊里,捧着书,闻着虫鸣,置身花香之中。什么书无所谓,年少偏爱诗词歌赋的我,文学自然不在话下;理工科出身的我,自然也爱科学读物;但要问我现在所爱,可能更偏爱生活哲学类的书籍。
看书使人明智。而我独自一人的时候,更是喜欢读书。积石堂的藏书真是少的可怜,还基本都是过期的、老旧的书本,我都怀疑学校十几年没有买过新书来扩充图书馆了。
无奈自己买书,嗜书成癖。
这三年,其它方面或许无收获,但在认清自己方面,我收获了这三个词。
这三词,或许就是你们所说的,就是读书之后留下来的东西。
我也不知道怎么评价自己。
或许,根本就不必评价。
因为,遇见兰州,就是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