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全局

产品之路很漫长,每天进步一点点!

梳理一下个人认为的产品全局:用户、需求、商业模式、产品端口、产品类型、业务

一、用户

任何一款产品都需要用户去支撑,没有用户的产品则是一个空壳,用户分为:用户群体、用户画像、用户生命周期

1、用户群体

TO C(个人)、TO B(企业)、TO G(政府)

2、用户画像

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地域、职业、特征、喜好等等

行为信息:每天打开APP的次数、在什么类型的内容下停留多长时间、平均使用时长等等

消费信息:消费周期、消费类型、平均消费金额、消费的单数、消费总金额等等

用户基本信息中性别、年龄、地域可在百度指数查看,其他的信息需要通过用户访谈和用户故事进行了解;用户行为信息和交易信息需要在产品上线后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查看,通过数据给每个用户打上标签(算法/大数据),以便后面更好的对不同用户做不同的运营策略。

3、用户生命周期

陌生用户(拉新)-新用户(激活、留存)-活跃用户(变现、裂变)-预流失用户(切换运营策略)-流失用户(召回)

用户在不同的阶段平台会采用不同的机制去应对,最常用的是AARRR模型(拉新/激活/留存/变现/裂变)

二、需求

需求分为用户需求和企业需求,用户需求有很多,企业的终极需求是:提效降本增收,这些需求要具象化和数据化,比如GMV每月递增30%,这算是整个产品的目标,非常重要。

1、需求来源:

1)对外

业务方(实地考察/当面访谈)、用户反馈(问卷/意见收集)、竞品(分析/跟进)、市场环境(数据)等等

2)对内

老板/高层、各部门同事、数据分析、头脑风暴、个人想法

需求收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很多,需要创建一个需求池,将所有的需求放到需求池中

2、需求的分类

1)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2)KANO模型

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无差异需求

3)优先级

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重要不紧急

判断需求优先级的核心是ROI(投入产出比),包括投入成本、近期/中期/远期收益

三、商业模式

每款C端产品都有一套自己的商业模式,大体分为5种:广告(基本每个产品都有)、佣金(淘宝/美团/百度地图)、差价(京东/贝贝)、增值服务(各大平台的会员)、租赁(SaaS为主),商业模式不会单一,平台会进行排列组合去变现。比如抖音:广告、增值服务(抖+,提高用户作品的播放量;礼物,用户打赏越多等级越高,给用户一种荣誉感和相应的权力)、佣金(电商、商家挂在视频下面的券)

四、产品端口

端口分为PC端、移动端、智慧大屏、汽车中控等

移动端:APP、小程序、平板、H5

PC端:后台管理系统、网页、软件

端口的根据用户需求、使用场景、展现形式进行选择,用PC端打车或者用移动端查看大量列表数据会不太合适。合理的选择/分配让用户有不同的选择和体验,比如腾讯文档:有PC端软件/网页、移动端APP/小程序。

五、产品类型

产品类型依据TO C、TO B、TO G进行的划分:

1)TO C

电商交易(淘宝/支付宝/贝壳/58到家/京东金融)

社交内容(小红书/微博/抖音/陌陌/微信)

效率工具(番茄todo/印象笔记/墨迹天气)

每款C端产品都是这三大板块的排列组合,或垂直或集成,比如微信:早期是一款通讯工具,后面做摇一摇,涉及到交友板块,然后有支付和公众号,前两年开始做视频号(前期已经在做微视),涉及面越来越广。

2)TO B

支撑业务(CRM/ERP/工业化)、APP运营后台、办公自动化(OA)

3)TO G

智慧城市/大屏、招投标系统、体温监测系统、疫情防控系统

4)SaaS

SaaS属于B端,但与B端不同的是:SaaS服务于多家企业,为企业提供租赁、定制化、增值服务

六、业务

1、外卖(TO C)

客户端(APP/小程序)、商家端(APP/PC)、骑手端(APP)、平台运营后台(PC)

2、办公自动化(TO B)

PC(根据角色配置权限)

3、小区物业(SaaS)

业主端(小程序/APP)、物业端(PC+小程序/APP)、平台运营后台(PC)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