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案件一审判决下来了,驳回杨某的指控,不认定肖同学的性骚扰行为。翻阅相关网络信息,完善了相关的事件脉络。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能看到多层面的人性之恶。首先是杨同学的行为,在没有确凿证据,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认定肖某某性骚扰,并且将对方的个人信息曝光在网络上,丝毫不考虑后果。在面对肖某某方出示的医学证据以及法院的判决时,她依然固执己见,甚至变本加厉地进行报复,毫无歉意与悔意,她的行为完全是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践踏,自私自利到了极点。
而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们,同样暴露出人性的丑恶。他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仅凭一方之词,就对肖某某进行谩骂、侮辱、威胁,轻易地被情绪左右,成为了伤害他人的刽子手。他们在网络上肆意宣泄着自己的“正义感”,却从不曾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一个无辜的人及其家庭带来灭顶之灾,这种盲目跟风、不负责任的行为,正是人性中冷漠、残忍一面的体现。
武汉大学在处理该事件时,也展现出了令人失望的一面。在证据尚未确凿的情况下,为了平息舆情,匆忙对肖某某作出记过处分,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而在法院判决肖某某清白后,却没有及时撤销处分,对败诉后公然曝光他人隐私的杨某某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种和稀泥、包庇纵容的态度,助长了不良风气,也让人们对学校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
这起案件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纠纷,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诸多弱点与丑恶。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事情时,一定要保持理性与冷静,不能被情绪和偏见左右,更不能随意地去伤害他人。同时,学校等机构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也应该坚守公平正义,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为了所谓的“舆情”而牺牲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社会多一些温暖与正义,少一些人性之恶带来的伤害。
几点质疑:1、杨某某如果真是在图书馆专注的自习,怎么能关注到肖同学的举动?假设是无意间看到的,怎么就断定肖同学的意图?因为监控显示肖同学并未看向她,更没有言语上的挑逗,那么杨同学举着手机拍人家男同学私下里的小动作又是怎么回事?
2、如果感觉到被冒犯了,肖同学也按她的要求赔礼道歉,而且道歉信也收到了,她左三番右四次的找导员,找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杀人不过头点地,他对她而言到底是多大的仇怨?怎么结下的?
3、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武汉大学息事宁人的做法验证了这句话。但文教之地怎么就能形成谁能作谁有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