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浮生六记》起个副标题或者别名的话,我觉得可以起得接地气一点,就叫做《我和老婆的日常》
玩笑话。
本着一个业余人士,和对此书的喜爱,说说这本书。
个人觉得,在现在这种言情小说这么浮华又直白的时代,看这么一本小清新的“言情”书,简直就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沈复,出身在还算体面的人家里,江南水乡,苏州沧浪亭畔。他曾有过一个夭折的娃娃亲,也正是这个娃娃亲的夭折,让她有幸娶了自己一生挚爱的女人,表姐陈芸。
陈芸这个女子在她一生中就像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她懂他,他宠她,一辈子不离不弃,能写得出又能做得到,我觉得沈复比起陆游、比起苏东坡,更胜一筹。
陈芸不算是非常有才的女子,比起李清照、唐婉这种,可能差很远。甚至在写家书的时候把一些称呼敬语搞错,这样的傻女人,却没遭到沈复的嫌弃,沈复欣赏她的,估计在于这个女人独到的情趣。
年少时乔装扮男人和沈复一起夜游,这段故事非常耐人回味。沈复在写陈芸换装的过程写得很详细,她穿他的衣服,长了要怎么收起来,发髻要拆了编辫子,小到鬓角这个细节,都写得仔仔细细,完了,怎知陈芸又说怕了不想去了,这一波三折好不容易出了门,结果在外面陈芸不小心碰了个未出阁的妹子,最后不得不把真容露出。不说在清代那种礼教盛行的年代,就拿今天,你敢这么玩吗?话说回来,你有条件这么玩吗?
陈芸的可爱不止如此。
书中有一个很特别的情节,陈芸给沈复纳妾。她纳妾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和小姐妹永远在一起。沈复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后来她知道陈芸的目的,于是玩笑地问了句“夫人是不是要学《怜香伴》?”陈芸回答“是!”沈复只好答应了,我可以理解为沈复是宠老婆宠到这种地步吗?笑。估计是老天也看不得这种玩笑,最后让豪门把陈芸这个小姐妹给夺去了,纳妾的事也就坑了。
年少的故事是温馨浪漫的,除了闺阁中的卿卿我我,在外陈芸也给沈复争足面子。朋友聚会、外出游玩、甚至是扫墓,沈复总要给读者看到陈芸的存在感,时不时提点两句,一是为了显示我老婆很有才,二是为了撒狗粮。出个门要提一句:包袱是陈芸帮我准备的。盆栽做好了要赞一下:是陈芸出的注意。以至于连他的朋友都夸:这个聚会没有夫人真搞不起来。
欢欢乐乐的少年时代一过,中年的波折与辗转,就是考验夫妻忠诚度的时候。但是多大的风浪似乎也没有动摇过,他们还是能携手一起走。
印象最深的是,因为生活所迫,避债求医,安顿好儿女之后夫妻两人准备启程求医的那天早晨,温了热粥坐在一起吃,陈芸想起了年少的时候因为给沈复留了一碗粥而闹出的笑话,她说:“当年因一碗粥而聚,今天因为一碗粥一家四散,如果写成传奇啊,叫《吃粥记》好啦。”沈复没有写自己当时怎么想,但是他心中应该也会潸然,就连年幼的儿子都听得大哭,何况一个成年人。
陈芸生病的时候,家里上上下下都嫌弃她,唯独沈复还念着她。印象最深的有一段,沈复亲自背着陈芸从家走到渡口。虽然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举动,但是在那种情境、那种时代,这一举动恰巧诠释了他的“不离不弃”。
不离不弃至死。在陈芸去世之后,沈复说,面前孤灯一盏,心痛欲碎,坐在她临走前的房间里,坐了很久,他说坐在里面就觉得她还在,甚至是头七那天,他也要冒着险在屋子里等她回来。
失去陈芸之后的内容,我几乎没怎么细看,我觉得这本书的核心,反倒应该是陈芸,前前后后,沈复只是个陪衬,而陈芸才是这本书的主角。
沈复有句话总结陈芸,虽是女流,却有男子胸襟、见识与才学。既是贤妻也是闺中密友。读到这里真的觉得很感动,把妻子抬升到密友这样高度的古代男性似乎鲜少,就算有,能一生一世一双人又有多少,不是时局大背景就是个人原因,大部分都是以孔雀东南飞为结局,而沈复一个没什么出息最后落魄漂泊的普通人,却陪了一生,宠了一生,完了还写出:“恩爱夫妻不白头千万不要学我”的歪理秀恩爱。
读到此,且先别着急研究沈复用文字撒狗粮的技巧。作为女读者,更应该细细品读的是陈芸本人。她的她的才华、情趣、性情,她独特的一面,放在今天,就算不是人妻,也是一个活得精彩的女人。
(本人仅个人读后的一些感想,如有错误之处,感谢指正,互相学习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