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为何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的层面?

你为何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的层面呢?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其实礼并不是表面上所看见的制度等,最开始孔子也是这么以为的。他在他30岁左右时。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可以看看。

当时他刚刚进入太庙的时候,每一件事都要问别人,当时很多人就说,这个人知礼吗?什么事都要问。而孔子后来提出这件事以后,他说这当然是礼了呀。这其实因为孔子当时可能才15而志于学,对于礼乐等并不是很了解。但他又想要特别了解,因此就会努力的去学习。这其实就是他为何会那么努力的学习礼乐,什么事都要问别人。有一次,孔子看到当时鲁国三桓之一,即使有一群人在亭中跳舞,他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时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来,鲁国的政治局面非常的不好,他是一个臣子,可以僭越国君的局面,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呢?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是一个十分混乱的国家。那个时候的孔子还非常的愤怒,他对于这件事是不可接受。他认为,像他这样一个懂礼、知礼的人,对你十分重视的人,不能忍受这种混乱的局面,因为在这种礼上的僭越,相当于臣子的一个僭越。而且今天只仅仅是在礼乐上,说不定哪一天就变成了政治上的僭越呢。事实证明,政治上,他们的确僭越了后来春秋战国的分界,便是三家分晋,这就可以说明当时他们的局面到底有多么混乱,而且这些三环也并不是权利的所有者,他们也在被他们的家臣,比如说杨虎、公孙丑等僭越。

孔子认为射箭其实是君子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为它是有礼的。有人可能说,射箭怎么能有礼呢?这就要说出来他们当时,射箭,在射之前大家都要互相举行一大堆礼仪,射完箭之后,大家也要一块儿把酒言欢,还是好兄弟,特别像我们现在的比赛第二,友谊第一。孔子认为这就是一种君子之争,而如果说没有了礼乐,可能就会变成小人之争,大家都不择手段的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从文明文化的角度来看。

还有一次,子夏问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实际上的这些文字说明了什么呢?孔子回答了4个字,绘事后素。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你在画完东西以后再给它上白色,有人可能回答,我们不都是直接在白纸上面画色彩吗?因为当时孔子他们的时代并没有发明纸,所以只能在一些丝绸之类的上面作画。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偏黄色的,所以说大部分古人都是先画完画再最后上白色。而子夏之所以能被孔称为孔门十哲之一,也是有极强的领悟性的,他立马就悟到了,当时所谓的色彩就是仁,而礼则是一个“素”的作用,孔子听完以后立马就和他说,真是启发了我可以和你谈论《诗》了,以前30岁左右的孔子理解的礼其实还只是一个形式。但是到后来,他则发现所谓外在的形式,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时商朝是巫术文化,而周公发明的礼乐制度,则将整个世界从巫术的文化改变成了一种有规矩的世界,就是从非理性变成了一种理性的形式态度。而人也是在理性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你之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的层面,就是因为它是可以表现你内心中的仁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