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家:教师修炼之路的一种美好愿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日前,温州道尔顿小学成立“故事家”工作坊,20余位中青年教师自主申报成为教育叙事写作的研究者。他们以“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作为核心理念,倡导将“行动、反思和书写”作为个体专业修炼的重要三部曲,同时努力打造教师“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为特色的成长自组织。

何为“故事家”?

它由“故事”“家”二词组成,指教师要成为精彩的教育故事创造者、书写者和传播者。故事是人类共同的联结体。人类的历史,就是故事的历史。“一个孩子、教师的成长,一生都是一个故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人的存在就是一个叙事性的存在,好像长篇小说,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

教师每日生活在庸常、琐碎的小故事之中,但这些故事又是需要去甄别、提炼和反省的。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认为,只有活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诚然,教师专业的成长与修炼,最为重要的不是外在的任务驱动,而是个体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为师者树立“故事家”的美好愿景时,某种程度上讲,便确立了“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传奇”作为自觉的职业追求。

教师到底怎样才能成为“故事家”呢?

笔者认为,教师要像帕尔默所说的“身心完整”,回到最真实的教育场景之中,以专业的教育思考力、判断力和行动力,创造性地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所倡导的首要法则——积极主动,即教育故事的创造者。

其次,教师要有书写的品质。因为每日的教育生活、教育灵感和教育困顿稍纵即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师者需要及时记录、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言,“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教师如何做研究呢?日常化的教育日记、随笔写作,便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真实科研”。因为写作,会倒逼教师每日做个体教育生命故事的发现者、观察者。

再次,教师需要“主题叙事”专业训练。当教育日记、随笔写作达到一定量之后,量变会质变,教师会进入一种“写作自动化”的状态,即拥有教育叙事写作的一种自信和勇气,不再为自己“文笔欠佳”“江郎才尽”而苦恼、羞愧。当然,从浪漫、随意的日常化写作,需要走向一种富有专业品质的“主题叙事”。俗话常说,文章是修改出来,如推敲诗人贾岛的那种“魔鬼训练”。

“主题叙事”,笔者倡导“小题大作”,即聚焦教育研究小专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丰富、凌乱、无序的教育随笔中披沙拣金、大浪淘沙,才能寻找、提炼和刻写出最有“教育含金量”的故事。

教师成长道路千万条,叙事写作是值得去尝试的一条新路径。期待着,有热心者在叙事写作中不断提升个体的教育专业能力,改进日常的教育行为。写作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目的仍然是指向改进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这种写作初心,与“教育行动研究”主旨非常契合。笔者认为,每一位成熟、卓越的教师,都是令人致敬的“故事家”,因为他们的生命本身已经修炼成为传世的作品、伟大的传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